《格列佛游記》作為一部杰出的諷刺小說,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代社會,其影響力依然十分深遠。
1985年,《生活》雜志作過一次讀者調查,這部小說被評為“人類有史以來的最佳圖書”,總票數排名第十一位,這足以說明它的影響力之大。
這部小說堪稱英國乃至世界諷刺文學的典范之作。
閱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們在感受作品深刻的諷刺內涵的同時也要看到作品本身的一些局限性,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各人看法可能會有所不同。
總之一句話,要辨證地看待每一部文學作品,這才是科學的閱讀態度。
下面就主要從人物形象、藝術特色和思想價值三方面來了解一下。
《格列佛游記》一書的人物形象
要想深入理解《格列佛游記》所表達的思想內涵,首先就要從人物形象上進行分析,特別是本書的主人公格列佛,因為他是貫串整部作品的主線,他不但是故事的直接參與者,而且還是故事的敘述者和評論者。
格列佛是一名醫生,他受過良好的教育,學識淵博,善良、正直,而且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和道德評價標準。
由于格列佛在行醫的過程中不愿做出有違醫德的事情,所以他的生意清冷,以致生活艱難,不得已當了一名隨船醫生,踏上海上的冒險之旅。
由于他的善良,他甚至遭到小人國君臣的猜疑和迫害。
他是一細心的觀察者和深刻的評論者。
格列佛的所到之處,他不僅參與當地的政治生活,而且還細心觀察當地的政治、文化和人民的生活狀態等情況并進行深入的剖析,然后將這些情況跟自己國家的情況作比較,從而做出比較冷靜和客觀的評判。
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深入,格列佛在作品中的評價功能也在不斷增強。
第一、二卷中,格列佛主要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出現,中間插入一些評論,而到了第三、四卷,他已經逐漸從“參與者”的身份向“旁觀者”的身份轉變,成為一個比較純粹的敘述者和評論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格列佛已經超越了“一個具有批判意識的資產者形象”,成為了一個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個人價值標準的社會批判者。
此時書中的格列佛儼然已經成了作者斯威夫特的代言人,格列佛的評論多少反映出斯威夫特對人類社會的認識。
主人公的批判視角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
在小人國中,他相對來說體形巨大,而且心地善良,跟小人國那些心胸狹窄的人比起來就顯得更高大了,所以作品所采取的批判視角是俯視的。
而在大人國的皇帝面前,格列佛的視角是先平視后仰視。
通過與皇帝的爭論,他逐漸認識到自己國家的文治武功和輝煌歷史實際上是“一大堆陰謀、叛亂、暗殺、屠戮、革命或流放”,從的增強了批判的力度。
在飛島國中,格列佛是一個旁觀者,他接觸到了政治、司法、科學、文化等領域中的種種丑陋現象,由此而開始反觀自己國家的顯示,并對其進行了全方位的暴露和批判。
而在慧骃國中,格列佛是一個內省者和人類社會的徹底的批判者,他雖然繼續對英國社會政治制度進行抨擊與批判,但諷刺的矛頭已經指向以“耶胡”為代表的人類自身的劣根性。
作者在塑造其他人物形象方面也是比較成功的,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骃國的人物各有特色。
雖然這些或多或少都承載著一定的諷刺或影射內涵,但人物本身又是一群生動活潑、個性鮮明的文學形象。
這些形象無疑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
同時,作者還借格列佛之口為我們刻畫了一系列性格各異的女性形象。
如小人過皇后的怨毒、大人國皇后的和藹可親、小保姆葛藍達克利赤的善良、飛島國貴婦的怪癖和慧骃國女“耶胡”的情欲等,無不讓人找到顯示的影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求《格列佛游記》摘抄即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