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創造《補天》中女媧的這個形象,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這是對當時“五四精神”的一種闡釋。
女媧的獻身精神、創造精神,都給予了我們十分真實動人的鼓舞力量。
《補天》中,魯迅取材的是中國古代神話“女媧補天”與“造人”的故事,并加入了作者自己的褒貶所成。
《補天》是魯迅的作品。
最初發表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一日北京《晨報四周紀念增刊》,題名《不周山》,曾收入《吶喊》;一九三零年一月《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此篇抽去,后改為現名,收入《故事新編》。
創造背景是廣漠的天宇和遼闊的大地,五彩繽紛的浮云,光芒四射的太陽,冷峭皎潔的月光,繁華如錦的大地,奔騰呼嘯的大海,以及山崩地裂時熊熊燃燒的烈火和種種驚人的景象,構成了一幅幅壯麗的巨畫。
女媧就是在這樣宏偉的背景前,從事著異乎尋常的勞動。
她快樂地造人,給世界帶來了生機。
在共工觸動不周山之后,有艱辛地從事補天的勞動,最終精疲力竭而死。
擴展資料:
作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后改名為周樹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校(現東北大學)。
“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
**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補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魯迅《補天》要告訴人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