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貌的格言:
1、禮貌之風為每一個人帶來文明、溫暖和愉快。
——德 諾·文·皮爾
2、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
——奧列希 岡察爾
3、禮貌是一種語言。
它的規則與實行,主要要從觀察,從那些有教養的人們舉止上去學習。
——英 約翰·洛克
4、禮貌是一枚假幣,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貧乏。
——德 叔本華
5、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英 約翰·洛克
關于禮貌的小故事:
1、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是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建陽縣人游酢求學的故事。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北宋大學問家楊時,在四十多歲時與好友游酢去拜見恩師程頤,但湊巧程頤在屋中打瞌睡,而楊時便勸告游酢不要驚醒老師,而是靜立在門口,等待老師的醒來.
但不巧的是,外面下起了鵝毛大雪,并且是越下越大,游酢還站立在雪中,游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老師程頤,但都被楊時攔住了,當程頤一覺醒來后,才發現外面下的雪已經很厚了,一尺多深了,而楊時和游酢則變成了雪人。
2、曾子避席
孔子在家里和學生論道,這時候有聽見有客人上門拜訪,于是孔子讓學生趕緊回避,然后起身迎接。
門剛一打開,一位穿著長衫高帽的男子走了進來,三步并兩步的走到孔子面前給孔子彎腰敬禮,雙腿并攏,作揖道:“學生來請先生大安,有問題向您求教。
”孔子忙回禮讓客人座下。
這個男的道謝之后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邊的墊子上,迫不及待的說:“先生,我有一個問題困擾很久了,聽別人講述你才華,特地過來求教。
”說話的時候由于過于激動,手碰到了孔子的袖子。
孔子不禁皺眉,覺得此人行為舉止不太嚴謹,不太懂禮貌。
但是沒有表現出來,那個男的開始講述自己的事情,屢次打斷孔子,自說自話的把自己的事情說完才看向孔子,孔子耐心的給他解釋了,然后讓弟子送出門。
這時候曾子來了,他請安之后也坐到了孔子身邊,他是希望這樣能離老師近一點,聆聽教誨。
孔子不希望他和剛才的客人一樣,于是跟他討論君臣之禮,君君臣臣,都要有自己的位置和行為規范。
曾子一聽,趕緊站起來,恭恭敬敬的走到席子外面站著:“學生先前魯莽了,麻煩老師還要教導我。”
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是一種非常禮貌的做法。
臣子不能跟君主平起平坐,學生也不能跟老師平起平坐,當老師教導的時候必須要恭敬的站起來聆聽。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
有人問他為什么這么做。
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
4、總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亞總理期間,有一次在一家商場內與一位老人就養老金問題發生爭執。
霍克一時沖動,罵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
”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
霍克舉行記者招待會,就自己不文明的語言,公開向這位老者道歉。
他說:“那天我非常煩惱,但這不能成為我使用那種措辭的理由。
如果我確實傷害了他的話,我愿意就此向這位先生道歉,誠請寬容我的不遜。”
5、列寧讓路
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
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給列寧讓路,準備自己退回去。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
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
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列寧毫無疑問是一位偉人,但他卻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貴而無禮,這更顯出了他偉大的品質。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摘抄關于禮貌的格言名句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