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書的作者是路遙,看《人生》這本書的此時我已工作一年多,這本書讓我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從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這是一本神奇的書。
在閱讀過程中,頭腦始終浮現著蘇軾詩中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三天內我將《人生》看了兩遍,因為閱讀第一遍下來,我實在沒看明白,為什么馬云會說《人生》這本書在他十八歲時開始改變他的人生,因而我再次閱讀。
神奇其一在于看第二遍后的感觸卻與第一遍時異常不同;神奇其二,看完《人生》能夠讓我遷思回慮,回味無窮。
只能說這本書寫得太好了。
《人生》講述高加林的曲折人生,高中畢業沒能考上大學,安排進本村當代課老師,三年的代課讓他心滿意足,可突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了他原本安穩的生活,被迫從代課中撤下來,之后加林一蹶不振,無法接受成為一名農民的事實,但是先后進城賣白饅頭和掏糞的經歷,使他漸漸接受自己是一名農民的事實。
最重要的是他和“村花”巧珍戀愛了,成了全村聚焦點,他沉浸在甜蜜的戀情當中。
當農民干農活的日子并沒有很長,加林的叔叔玉智從部隊分配回老家縣城擔任勞動局局長,馬占勝溜須拍馬將加林安排進縣城新聞報道社工作,加林成為一名“記者”。
進入縣城工作后加上身份的轉變,他被生活蒙蔽了內心與丟失了為人最基本的良心,他拋棄了巧珍,妄圖跟隨高中同學黃亞萍舉家遷去南京工作,飛往他向往的大城市生活,可惜好景還未來臨,張克南媽媽的告發,加林再一次失去工作,被迫回到生產隊當農民,面對這樣的噩耗,此時的他心里多了幾分的淡定,然后沉靜理智地處理與黃亞萍的關系,面對克南的愧疚與道歉,他淡然處之,他唯獨放不下的是巧珍,因為巧珍已經嫁給了馬栓,然而他后悔莫及。
當他心覺無臉、心懷羞愧地回到村里時,意料之外的事情,村民并沒譏諷他,也沒做出落井下石的舉動,而是加以開導鼓勵,語言的溫度瞬間溫暖感動了加林。
此書很多情節和語言賦有規導意義,德順老漢對加林說過,“歸根結底,你是咱土里長出來的一棵苗,你的根應該扎在咱的土里啊!一點土也沒有了,輕飄飄的,不知你上天呀還是入地呀!”實則告訴我們做人最根本的是要厚道,守本分,不可忘乎所以,德順老漢還說過,“人常說,浮得高,跌得重!不管你到了什么時候,咱為人的老根本不能丟啊……”也是同樣道理。
這樣規導的話不在少數。
同時這本書最常用的是比喻寫法,并且用得特別妙,將人物心理活動、神情表現得貼切妥當,神采奕然。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