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者無敵
譯文: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于天下的。
閱讀感想:讀孟子的東西,的確可以發現很多真理,但總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那就是太政治化了,處處都和政治靠邊。
我們來看看他說出了多少好的思想啊!什么“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什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等等,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可最后卻要落腳在“天下可運于掌”上。
最終,這些思想被統治者利用,反而成了一種“殺人武器”。
我真的很痛心,這不是孟子的錯,孟子的出發點的確是“為民”,可是,他“為民的方式”卻處處和統治者相扣,這點不像佛家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站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去理解生命本質,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也是在恢復人的自然本性,而唯獨儒家,處處強調政治,強調“道之運用”。
從“仁者無敵”這一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既然是要做“仁者”了,又何必和“無敵”掛鉤呢?仁者就是仁者,仁者是和天地相通的人,是覺悟了的人,是有大道德的人,當我真正成了“仁者”的時候,我還有很多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去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度化他人,去普度眾生,我絕不會去和人“敵對”,這正是我想不通的地方。
難怪外國人不太喜歡中國的“孔子學院”呢,這也正是因為儒家文化倡導的東西并非是“人人平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
譯文: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里的子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
(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要統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閱讀感想:撇開后面的“天下可運于掌”這句畫蛇添足之語不談,僅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句,我應該給孟子打上滿分了(可惜的是后面那句,所以,按照整體來講,我只能給孟子打八十五分),從這一句里面,我看到了“孝”的本質。
什么是“孝順”?現代人以為給父母一點點錢給父母一點點物質就是孝了,差得遠呢,現在人是不孝的,是大不孝的。
孝是有層次的: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
這三個層次可以說是小孝、中孝和大孝,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我們做到了哪一層孝呢?我們把父母之身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心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志養好了嗎?我為什么會從孟子說的這句話中想到孝呢?這正是因為我從這句話里面看到了“大孝”,看到了養父母之志的孝,我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父母的志向,如果我們做子女的能明白父母的這一志向,我們就要沿著他們的道路去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啊!看看現代的人都做了些什么?別說孟子說的這大孝,很多人連小孝都沒有做到呢?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有什么辦法來解決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有這個智慧嗎?很多人都是把父母拖進醫院,渾身插滿管子,這份心自然是好的,可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智慧不夠,而讓父母在無形之中受苦,這真是大不孝啊!
3、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能知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長短。
閱讀感想:凡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
孟子的這段話讓我想到了對“生命的體驗”,其實,生命說白了就是體驗的過程,怎么體驗呢?這就需要我們把自己融化進生命的海洋,我們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濤洶涌。
我喜歡孟子說的這樣的話,非常純粹,非常簡單,也非常深刻,里面沒有涉及到一點點政治味道。
現在人大概是因為生活太好的緣故,都已經完全忘記了“體驗”,而更多地是在“分析生命”,或是“觀察生命”,遇到一點點不好的事情時,就怨天尤人;當遇到一點點好事情時,又狂喜不已。
我們的心總不能平靜,心不能靜就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
現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開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并忘掉了其實生命的主角應該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我經常說現代活得沒有心了,在他們眼里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質,這樣的人生肯定是不會幸福,就更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了。
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快樂,與別人一齊欣賞音樂快樂,哪種更快樂一些呢?
閱讀感想:這是孟子問齊宣王的話。
孟子認為,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才有可能統一天下。
這里又涉及到了政治。
當然,單就這句話的本身來說也是非常智慧的,因為這句話的主旨意思就是“分享”,從佛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布施。
現代人已經弄不清楚財富的真正含義了,很多人以為抓住了“有形的物質”就叫財富,其實不是的,那只是“灰燼”而已,是虛假的相。
真正的財富是心靈的財富,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是誰也拿不走的。
我們要和人分享的是什么?是心靈財富,因為這種財富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能讓生命回歸。
起先我不太了解分享的快樂,當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質以后,我才發現,分享不但能給人帶來幸福,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現代絕大多數人都很自私,這種自私是極端病態的,即使我們擁有得再多,如果不去分享,也不活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