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對于自己,只需要自己確有心得就行了,并不是對社會上怎樣評價自己還有所乞求。
然而孔子說“君子痛恨到死時卻名聲還不顯揚”,是因為要讓世人同自己的行為一個樣。
人們對于君子,只需要內心敬服就行了,并不是對在社會上怎樣再去推崇他還有所打算,然而仍有人在旌表君子的住處,用君子的名字作鄉的名字,想讓君子的美名、風范、氣節、功業顯現在世人的視聽面前,永無止境,這是因為想讓世人同自己的敬仰一個樣。
在本人能有辦法使自己確有心得,在社會能有辦法讓世人和自己的敬仰一個樣,這正是用來構成古代圣明帝王的行事準則,而與諸子百家的主張不同的地方。
隨地作為一個州,距離京城很遠,那地方偏僻,幾乎與外界隔絕。
在慶歷年間,起居舍人兼直龍圖閣河南人尹洙公,因為受到掌權的小人的排擠,被貶官到這個州來,居住在州城東面五里處的開佛寺中的金燈院。
尹公具有高潔的品行和身后的學問,在辨析論爭方面很擅長,一時間與尹公交游的人,都是世上的名流,可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趕不上尹公。
在這段時間,尹公的名聲震動天下,而他所學的東西,在于不因貧富貴賤死生而動搖自己的信念,所以他在隨州居住,每天把考論圖書、通明古今作為唯一要做的事情,而根本覺不出自己的官職已被貶黜了。
他曾經在住處北面的小山丘上,在青竹和翠柏之間,用茅草搭建了一座亭子,用來休息和游玩,過了一年多才離開。
他離開之后,隨州人不忍心讓亭子廢棄毀壞,就經常修繕它,隨之給它取名叫做“尹公之亭”。
隨州從事謝景平鐫刻石碑記述這件事。
到了治平四年,司農少卿贊皇人李禹卿公到這個州做太守,開始就著原有的基址,把低矮處增高,把狹窄處加寬,砍伐樹木換掉舊亭,制造屋瓦鋪上去,新亭修好后,既寬敞又高爽,環繞著隨州的大小山峰都撲入坐在亭子里的人們的眼簾。
又把舊亭撐立在北面,在這里隨州人都能夠表達他們對尹公的懷念之情,又能獲取游覽觀賞的美好享受。
這年冬天,李公把亭子的繪圖送到京師,囑托我寫篇記來記述這件事。
大致來說,尹公的品行在事業上顯現出來,言論在著述中表現出來,本來已經顯赫動人了,而李公在修亭子一事上又擴大尹公的影響,豈是為了安慰隨人的心而與他一起歡樂呢!而且還將這些荒遐僻絕之境讓那些看不到它的人欣賞到它。
傳其名、瀏覽其跡的人,沒有不低回俯仰觀望的。
想想尹公的風聲氣烈,越是久遠就越感清新,這是他人同其所好的原因,然而李公得以被世人知曉,難道只是因為這個原因么。
所以我替他寫了這篇文章,此時為熙寧元年正月日。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曾鞏散文《尹公亭記》的讀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