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
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
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
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2、兩小兒辯日
孔子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越近越熱而越遠越涼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3、子列子窮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
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
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
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
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
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自了解了我。
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愿接他贈與的原因。
”后來,百姓果真發難而殺死了子陽。
4、紀昌學射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于射箭的人,拉開弓,獸就倒下,鳥就落下,百發百中。
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技巧卻超過了他的師傅。
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我們再談射箭。”
紀昌回到家里,仰臥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織布機上的梭子練習不眨眼睛。
幾年之后,即使錐子尖刺在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視物才行。
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戶上,面向南遠遠地看著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漸漸大了;幾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
用這種方法 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
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間,但繩子卻沒有斷。
紀昌又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高興得抬高腳踏步,跺腳,拍胸膛。
說道:“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紀昌把飛衛的功夫全部學到手以后,覺得全天下只有飛衛才能和自己匹敵,于是謀劃除掉飛衛。
終于有一天兩個人在野外相遇。
紀昌和飛衛都互相朝對方射箭,兩個人射出的箭正好在空中相撞,全部都掉在地上。
最后飛衛的箭射完了,而紀昌還剩最后一支,他射了出去,飛衛趕忙舉起身邊的棘刺去戳飛來的箭頭,把箭分毫不差的擋了下來。
于是兩個人都扔了弓相擁而泣,互相認為父子,發誓不再將這種技術傳給任何人。
5、薛譚學謳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徹底掌握秦青的歌唱技藝,就自以為學盡了,于是就告辭回去。
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用酒食設宴給他送行,秦青打著節拍,高唱悲歌,唱著慷慨雄壯的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流動的云。
薛譚于是向秦青道歉,想要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后,他一生也不敢再說要回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列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列舉出來自《列子》的四個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