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式價值標準的取向(第一部)
在孫家兩代人中,衡量事物的尺度,怎樣做人的標準,如何處理周圍的關系,都出現了不同的取向。
假如說孫玉厚身上舊式農民的素質還相當濃重,立身做人的標準基本上不脫離長期滲入心里深層的清白、善良、忠厚、老實。
那么他兄弟孫玉亭身上就更多流露出,農民那種無知和狹隘的頭腦,一旦和不正常的政治氣候糾結在一起會形成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衡心理狀態,正常的人性也被扭曲了。
至于孫家的第二代兩兄弟,盡管從父親那里接受了不可避免的影響,這些影響也確實對他們的人生追求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時代的轉折,生活的變化,使他們對走的道路有了沉思,對未來的途程有了困惑。
對于新的價值標準的選擇(第二部)
農村生產體制的改革,把孫少安擁上了可以施展本領的舞臺。
然而面對紛至沓來的矛盾,他的內心里又充滿著起伏不已的沖撞,這種沖撞打破了他艱苦創業的穩定心態和持重而行的品格,使他在時代轉變中走上了重新選擇的新路。
孫少平在變革的時代中經受著諸種社會沖突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反復沖突,而且通過每一次沖擊迫使他進行著不斷的思考。
這思考中溶入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也滲透著他對自身價值的估價,能從中感受到一種人格的力量。
一種在復雜時世中不隨波逐流、不寄人籬下、不甘平庸的生活追求和人生追求。
從中流露出深沉、深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對自身價值的追求(第三部)
老實善良的少安,終于不再局限于背向藍天面對黃土的以農為本的生活,開磚窯、包磚廠,謀求新的致富之道;熱情洋溢的少平終于背鄉離井,以礦山為歸宿。
都是人生旅途上,開始邁出了新的一步,他們不是生活中的強者,他們身上不可能沒有舊的傳統,但他們能夠沖破舊有的樊籬,選擇應走的道路,求得自身價值的確立。
這既是對歷史性變化的追蹤,也是當代青年選擇人生道路的情緒體驗。
《平凡的世界》的書稿還未全部完成,中央廣播電臺就已經開始進行聯播。
在路遙先生完成此書之后,還應《女友》雜志寫了一篇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
其中訴說了他創作的種種艱辛,當時完稿之后,他的身,他在1991年完成此稿,就在1992年就英年早逝了,這是多么遺憾啊!
題材上說,路遙屬于農村題材小說作家。
從語言風格來說,他的作品不但沒有那種預料之中的“鄉土氣”,反而顯得很“洋氣”。
路遙說:“一個文明的現代人不知道這些人類已經具有的高度智慧結晶,是不可理解的。”這種多方面的文化素養對他語言風格的影響和浸潤,在路遙作品中清晰可見。
不刻意執著于“鄉土氣”,不等于鄉土情節淡薄。
翻開《平凡的世界》,路遙的題記就是:“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的土地和歲月。”與路遙的語言風格相適應,路遙小說的情感表達也比較外露。
他說:“對生活應抱有熱情,藝術作品是激情的產物,才能感染別人。”路遙是一位內心充滿詩意并且難能可貴地保持到人生成熟期的作家。
他在《平凡的世界》中說過:“希望將自己的心靈與人世間無數的心靈溝通,”我想他做到了,他離開我們十余年了,他今天仍然借著作品與讀者討論、對話,而今后,他的心血也應當成為中國精神文化中爍爍生輝的一部分而為人珍惜。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平凡的世界的摘抄愈多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