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個性格堅強的人。
早年他老爸“不欺負別人但是對別人的欺負予以猛烈還擊”,后來老爸病了,他因采藥遲到但卻不對老師透露家里情況,再后來家境衰落使得他早早擔當家里更多的責任,種種的早期行為,對他的今后影響很大。
再到后來,在日本求學時面對別人的歧視不懼怕,回國后在教育系統及文藝界的的輾轉磨難,都一次次鍛煉他那堅強的性格。
這種性格在革命工作中是至關重要的,很難想象一個軟弱性格的人能擔當如此重任,也許他的弟弟周作人是個反面教材。
魯迅是個有獨立精神的人。
我覺得這跟他的家庭氛圍有很大關系,不拘一格的祖父,開明的父母。
因此,從很小時候開始,對事物看法就有自己見解。
師從章太炎時見解獨特不迷信老師權威,留學日本時在視日本為友邦的大環境下對日本野心的準確研判,及至以后在文藝斗爭多次堅持自認為觀點。
魯迅是個負責任的人。
早年家庭由盛轉衰讓他提早擔當照顧家庭的責任,成年后對老母親悉心贍養,之后對其弟周作人一家盡心照顧,再之后對兒子海嬰的照顧,都可以看得出。
不必說工作上的盡心盡力,魯迅先生并沒有忽略生活的其他部分,這不得不讓人驚嘆。
而我則認為這跟他精力充沛,能力強有關。
沒有足夠的精力與能力,負這么多的責任是空談。
魯迅是個革命斗士,但是卻在吸收一些革命經驗后不愿戰友做無謂犧牲。
例如在杭州教學時,被學生問及“有辮子好還是沒辮子好”時,不加思索答道“無辮子固然好,但是我勸你們還是留著好”。
因為他嘗試過無辮子帶給他工作生活的不便,并且在根據經驗覺得不必過多做這些剪辮子的表面革命,應該做多些實在革命。
基于這一原則,他創造了壕壘戰理論,即用最少的犧牲讓敵人付出最大的代價。
他曾說過“革命者應善于保存自己,才能有效地打擊敵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魯迅傳記讀書筆記1000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