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B] [/B]
作者吳承恩,明朝著名小說家。
主要內容:本書主要描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和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等故事,贊揚了以孫悟空為主的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可貴精神。
閱讀感受:①這部小說善于說故事,可讀性強;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使人過目不忘;③全書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和大膽奇特的夸張。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孫悟空 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紅孩兒、三借芭蕉扇;
桀驁不馴、敢作敢當、敢于反抗壓迫、勇敢機智、愛憎分明、嫉惡如仇、正直無私、行俠仗義、無所畏懼、幽默;喜歡“戴高帽”、好勝心強、喜歡搞點惡作劇。
豬八戒 四圣試禪心、三打白骨精;
一方面好吃懶做、見識短淺、愛搬弄是非、耍小聰明、說謊,愛占小便宜、貪戀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戰斗勇猛、能知錯改錯、淳樸憨厚。
唐僧 三打白骨精、四圣試禪心;
崇信佛法、嚴守戒律、目標明確、立場堅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堅不可摧;但有時賢愚不分、好壞不辨 。
沙僧:忠厚誠懇,任勞任怨,正直無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謹守佛門戒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B]
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著名作家。
主要內容:本書以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年到1930年前后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
閱讀感受:①這是一部閃爍著崇高的理想主義光芒的長篇小說;②成功地塑造了保爾?柯察金這一無產階級英雄形象;③小說寫人物以敘事和描寫為主,同時穿插內心獨白、書信和日記、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
④小說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也相當出色,語言簡潔優美,富有表現力。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保爾 ? 柯察金 當過童工,從小就在社會最低層飽受折磨和侮辱。
后來在朱赫來的影響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其后他經歷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戰,使自己越來越堅強。
即使在傷病無情地奪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臥在病床上時,他仍不向命運屈服,而是以頑強的毅力進行寫作,以另一種方式實踐著自己的生命誓言。
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高貴品質。
《水滸傳》[/B]
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
主要內容:《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它生動地描寫了梁山好漢們從起義到興盛再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特別是通過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鮮明地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傳奇。
閱讀感受:①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惟妙惟肖;②本書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鏈式結構,使小說的故事情節環環相扣,頭緒眾多而線索分明;③語言上,小說采用古白話,所以本書語言描寫生動形象,活靈活現。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魯智深(花和尚): 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大鬧野豬林;
嫉惡如仇、俠肝義膽、粗中有細、勇而有謀、豁達明理。
武 松(行 者) 血刃潘金蓮、斗殺西門慶、 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除惡蜈蚣嶺;
崇尚忠義、勇而有謀、有仇必復、有恩必報,(不足:濫殺無辜)是下層英雄好漢中最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
吳 用(智多星) 智取生辰綱 ;
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
林 沖(豹子頭) 誤闖白虎堂、風雪山神廟、火燒草料場、雪夜上梁山;
武藝高強、勇而有謀,但為人安分守己、循規蹈矩、被逼上梁山 。
李 逵(黑旋風) 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場、;
嫉惡如仇、俠肝義膽、脾氣火爆、頭腦簡單、直爽率真。
宋 江(及時雨) 私放晁蓋、怒殺閻婆惜、三打祝家莊;
為人仗義、善于用人,但總想招安。
楊 志(青面獸) 楊志賣刀、智取生辰綱 ;
精明能干、粗暴蠻橫 。
《格列佛游記》 [/B]
作者喬納森?斯威夫特,英國18世紀前期最優秀的諷刺作家和政論家。
主要內容:本書講述的是英國船醫格列佛因海難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國、大人國、飛島以及馬(慧骃)國等地的經歷。
閱讀感受:①小說充滿了奇異的想像和童話色彩;②辛辣、尖銳而深刻的諷刺是小說的靈魂所在;③小說的諷刺飲包含某些對人性及人類社會的悲觀見解,但在尖刻與悲觀的態度背后,卻隱藏著一種苦澀而熱切的憂世情懷。
④小說作者借游記、借外人之眼來評議自己國家的現狀。
主要情節及對應寓意:
1、描寫小人國利里浦特的黨派之爭以鞋跟高低劃分陣營,“高跟黨”和“低跟黨”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實際上是挖苦英國兩個爭斗不休的政黨。
講述小人國利里浦特與鄰國兵戎相見,是影射當時英法兩國之間的連年征戰。
2、在大人國,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紹卻招來質問,大人國制度古樸、民風淳樸,他們認為英國近百年來的歷史充斥著“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欲、陰險和野心”及其產生的惡果。
3、小說第三卷,通過對飛島國等五國的描述,表達了對現代科技的懷疑,并嚴詞痛斥了殖民統治。
4、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筆調,展示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
在這個烏托邦國度里,馬是理性的載體,而人形動物“耶胡”則是邪惡骯臟的畜生。
格列佛和慧骃之間的對話成了對“人類”社會的無情鞭笞。
《朝花夕拾》 [/B]
作者:魯迅 原名:周樹人
主要內容:《五猖會》記敘了作者少年時一次看五猖會時發生的波折,控訴了封建家長和封建教育制度對青少年身心的摧殘;《父親的病》揭露“巫醫不分”的名醫敲詐勒索、封建迷信,鞭撻了復古倒退的 ;《范愛農》通過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在辛亥革命前、中、后的不同遭遇,深刻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軟弱性;《瑣記》歌頌了“不滿現狀”的革命青年。
《朝花夕拾》的作品記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時求學的歷程,追憶那些難于忘懷的人和事,抒發了對往日親友和師長的懷念之情。
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 、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
第一篇作品《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噑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只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
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阿長與(山海經)》憶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描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而又迷信、嘮叨、“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的性格;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繪圖《山海經》之情,充滿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語言,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真誠的懷念。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臥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
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五猖會》記述兒時盼望觀看迎神賽會的急切、興奮的心情,和被父親強迫背誦《鑒略》的掃興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強制的封建教育對兒童天性的壓制和摧殘。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臺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文章在夾敘夾議中,對打著“公理”、“正義”旗號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描述了兒時在家中百草園得到的樂趣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揭示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書塾教育的尖銳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
上述7篇作品,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
后面的《瑣記》、《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記錄作者在日本留學時期的學習生活,敘述在仙臺醫專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和決定棄醫從文的經過。
作者突出地記述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熱誠、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并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表達了對藤野先生深情的懷念。
)、《范愛農》三篇作品,記述魯迅離開家鄉到南京、日本求學和回國后的一段經歷,留下了青年魯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腳印。
閱讀感受:①語言優美、流暢,生動幽默,妙趣橫生。
②敘事充滿奇妙藝術。
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②《阿長與〈山海經〉》③《二十四孝圖》④《藤野先生》⑤《無常》
《駱駝祥子》[/B]
作者老舍,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人民藝術家”。
主要內容:本書講述了一個普通的人力車夫祥子為實現能擁有一輛自己的車的夢想,經歷了三起三落,最終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棄,墮落沉淪的故事。
閱讀感受:①通過祥子的變化,無情地批判了這個 ;②小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怵目驚心的、具有濃郁的老北京風情的人物畫與世態圖;③善于調動各種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④創造性地運用北京市民的口語,使通俗樸素的語言文字變得生動新鮮、活潑有力,充滿了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祥子:從農村來到北京后,選擇了拉洋車。
為實現自己最大的夢想——擁有一輛自己的車而努力工作,但是三起三落后,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滅,他與命運的抗爭最終以失敗告終。
老實、健壯、堅忍、自尊好強、吃苦耐勞;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賭、自暴自棄 。
虎妞:管理車廠工人,大膽追求祥子大膽潑辣而又有點變態
劉四:殘忍霸道
《魯濱遜漂流記》[/B]
作者笛福,英國著名作家。
主要內容:本書主要講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魯濱遜冒險出海航行,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里堅強地度過了28年孤獨時光的生動故事。
閱讀感受:①故事精彩離奇;②小說表現了魯濱遜敢于冒險,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說對魯濱遜荒島生活的描寫逼真自然,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藝術表現力;④小說通篇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情節完全通過人物的自白串聯起來;⑤小說語言明白曉暢,樸素生動。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魯濱遜:自己搭建房屋,嘗試著打獵、種谷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干,自己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面包,還搭救并訓練了一個野人“星期五”,使他成為自己的忠實奴仆。
就這樣,他在荒島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王國”。
敢于冒險,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
《名人傳》[/B]
作者羅曼?羅蘭,是20世紀上半期法國著名作家。
主要內容:本書敘述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閱讀感受:①人生難免會遇到磨難,生活也并非充滿了鮮花和歡樂;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克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難;③評價人物要看人的品質和價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貝多芬 在生命的末日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他們面對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會的排斥,進行不屈不撓地抗爭。
真實的苦難使他們直面人生,而與苦難的搏斗,則造就了他們的偉大。
米開朗基羅 直到臨終前幾天還整天站著塑像,終于留下了傳世的杰作
托爾斯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
《童年》[/B]
作者高爾基,是前蘇聯著名作家。
主要內容:本書通過講述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生動地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
閱讀感受:讀來令人感到悲哀但不過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惡中看到善良,在冷酷無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劇的氛圍中感受到人們戰勝悲劇命運的巨大力量。
人物形象及對應的典型情節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 聽外祖母講故事,還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獻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幫助,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外祖母 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他聽。
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胸懷寬大、善于忍讓
外祖父 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如阿列克謝因染壞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過去;狠心剝削工人,暗放高利貸,慫恿幫工偷東西。
吝嗇、貪婪、專橫、殘暴
《繁星?春水》[/B]
作者:冰心 原名:謝婉瑩
主要內容:
《繁星》是詩集,由164首小詩組成。
冰心一生信奉“愛的哲學”,她認為“有了愛,便有了一切”。
在《繁星》里,她不斷唱出了愛的贊歌。
她最熱衷于贊頌的,是母愛。
除了摯愛自己的雙親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
她愛自己的三個弟弟,曾在一篇散文里把三個弟弟比喻成三顆明亮的星星。
冰心贊頌母愛,贊頌人類之愛,贊頌童心,同時她也贊頌大自然,尤其是贊頌她在童年時代就很熟悉的大海。
歌頌大自然,歌頌童心,歌頌母愛,成為冰心終生創作的永恒主題。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詩組成。
在《春水》里,冰心雖然仍舊在歌頌母愛,歌頌親情,歌頌童心,歌頌大自然,但是,她卻用了更多的篇幅,來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煩惱和苦悶。
她用微帶著憂愁的溫柔的筆調,述說著心中的感受,同時也在探索著生命的意義,和表達著要認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繁星(三首)
一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太空 ,何曾聽得見他們對語?沉默中,微光里,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二 嫩綠的芽兒,和青年說:“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和青年說:“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和青年說:“犧牲你自己!”
三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春水(二首)
一 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二 青年人,珍重的描寫罷,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
《紅樓夢》是一部“說不盡”的奇書。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無比豐厚的藝術涵蘊,值得我們永遠探求。
《紅樓夢》是作者曹雪芹以畢生的血淚寫就的。
脂硯齋說:“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
”曹雪芹也說:“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紅樓夢》第一回)顯然,《紅樓夢》的主題內容是蘊涵著深意的,決非簡單可解,。
《紅樓夢》中究竟寫了多少人物,清朝嘉慶年間姜祺統計共四百四十八人。
民國初年蘭上星白編了一部《紅樓夢人物譜》,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人各有傳,字數長短不一,此書中又收《紅樓夢》所述及的古代帝王二十三人,古人一百一十五人,后妃十八人,列女二十二人,仙女二十四人,神佛四十七人,故事人物十三人,共二百六十二人,每人略考其生平及傳說。
連上二者合計,共收九百八十三人。
盡管《紅樓夢》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詩化的藝術情境乃至復雜的思想意義,在文化和審美價值上確實比《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等高出一層,但它仍然是小說,是一般文人可以隨意談論的對象。
胡適開創的新紅學要求對與小說有關的一切進行歷史考證,而像曹家故實、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脂批等等都是相當專門的的課題,不是任何學人都可以輕易問津的。
新紅學提升了紅學的地位和水準,卻也使紅學越來越精英化了。
無論如何,紅學只是一門專業學術,談紅容易,研究紅學卻不容易。
但49年后,《紅樓夢》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一度還出現了不少業余紅學家、“工農兵紅學家”。
紅學與20世紀之間的“與”不是一般的連接詞,因為紅學不是一般意義上對《紅樓夢》的研究、評論,而是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的特殊氣氛中建構之“學”。
不但19世紀紅沒有紅學,21世紀有關《紅樓夢》的研究也不會是20世紀式的“紅學”。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20世紀的開始。
80年來,有關“五四”的解釋,使它本來的多聲復義及幽微隱蔽愈益清楚地呈現出來。
但無論如何,“科學”與“民主”作為“五四”的公開旗幟和實際主題,迄今仍得到充分肯定。
當然,兩大主題的命運是不同的,簡單地說,科學高歌猛進而民主仍有待努力,民主的曲折無疑是因為政治斗爭被置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上。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義文藝觀。
其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表現在:
1.離奇的情節
這部小說情節曲折離奇,富有戲劇性,充滿了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張和怪誕。
如:"奇跡王朝"對詩人奇特的審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場,抵御千軍萬馬的進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開就化為灰塵等。
這些曲折多變,但在本質上又是真實的情節,大大加強了小說的戲劇性,從而增強了小說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說的人物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人物:愛斯梅哈爾達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則表現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舉動,巨人般的體力,以及對愛斯梅哈爾達高尚而充滿自我犧牲的愛情及表達方式;克羅德的禁欲和縱欲的矛盾等。
這些人物的特點,表現了雨果獨具的浪漫主義特征,即追求夸張,想象而不求細節的真實,不求酷似現實。
3.強烈的對比
作為一種美學理想,對比原則是雨果浪漫主義最重要的特征,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民陰暗不幸的生活構成鮮明對比,這樣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誣陷的封建王朝與尊重人權,公正廉明的"奇跡王朝"的對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對比: 正面與反面人物的對比--愛斯梅哈爾達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誠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羅德、法比則是自私、冷酷和丑惡的人性的代表、善與惡十分鮮明地分別體現在這兩組人物身上,產生強烈的對照。
還有正面與正面,反面與反面人物之間的對比以及人物自身對比,如加西莫多外貌與心靈的對比等。
對比原則的運用 使得小說的情節和人物顯得更奇特,主題更鮮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濃烈的色彩描繪了中世紀特征鮮明而絢麗的城市圖景,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充滿絢爛和奇特聲響的世界。
這些描寫都極強地增加了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各名著的精彩片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