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雨》一直被奉為現實主義的經典佳作,但對其超現實的一面卻皆視
而不見或有意規避。
本文從《雷雨》中的浪漫主義色彩、表現主義因子和整體象征
世界三個方面具體分析其超現實性的客觀存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個戲劇作
品,是我國現代話劇史上最偉大的悲劇
之一,也是現代話劇成熟的標志。
歷來
批評家對《雷雨》的解讀是持續且深入
的。
然而多數的評論立足于階級分析與
揭露封建專制的罪惡等主題,這是忽視
了《雷雨》的真實面貌與曹禺的創作動
機的。
一、《雷雨》中的浪漫主義色彩
王曉華在《壓抑與憧憬——曹禺戲
劇的深層結構》中指出:“曹禺前期戲
劇的深層結構乃是閉鎖的世界與理想國
的對照與對立,因為曹禺前期戲劇的主
體結構幾乎毫無例外地是閉鎖的世界,
而在這閉鎖的世界的邊緣和裂縫中,則
存在著充滿亮色的‘天邊外’,即昭示
希望的理想國”在《雷雨》中,充滿著
浪漫主義色彩的理想國是由魯大海和周
沖兩個人建構的。
《雷雨》中的魯大海為人耿直、性
格倔強。
他領導工人罷工以爭取自己的
權利,他敢于當面揭露周樸園罪惡的發
家史,他明白自己的生存處境和地位,
懂得下層人民與上流社會的對立。
在第
三幕,當周沖跟他說:“我想一個人無
論怎樣總不會拒絕別人的同情”時,他
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同情不是你同
我的事,也要看看地位才成。”他拒絕
有錢人的施舍,主動斷絕與周家的來往,
厲聲斥責周萍的不是,這些都表現出窮
人應有的骨氣和硬氣。
他的反抗無疑為
作品增加了亮色,使得曹禺的現實主義
作品并不消沉,他最后的出走也給人們
帶來希望。
周沖可以說是《雷雨》中的
一個“另類”,周沖在作者心目中的位
置,因為他的身上有著作者的情感和理
想的寄托。
《雷雨》中理想國的出現給讀者帶
來了想象和慰藉,它使我們確信:盡管
現實社會如此丑陋、齷齪,但并不令人
絕望,我們從中也能感受到人的尊嚴、
勇氣以及愛與美的力量,增強我們活下
去的信念。
因為人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
烏托邦的,它是人的一種本能的精神訴
求!《雷雨》的這種富有詩情和想象的
浪漫主義色彩使它超越了一般的現實主
義作品。
二、《雷雨》中的戲劇特色
《雷雨》嚴謹的戲劇結構,尖銳的
戲劇沖突強烈地吸引和感染觀眾。
戲劇
的結構一般有延展式、封閉式和人物展
覽式三種結構形式。
有人將戲劇的結構
稱之為戲劇的“建筑學”,充分說明了
戲劇結構的重要性。
戲劇情節的組成,
矛盾沖突的展現都依靠戲劇的結構。
合
理的戲劇結構和尖銳的矛盾沖突是《雷
雨》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塑造鮮明人物
形象的基礎。
《雷雨》的結構是典型的封閉式結
構。
所謂封閉式結構就是把時間上和空
間上普遍聯系的生活現象集中到時間和
空間有一定限度的舞臺上,基本符合歐
洲古典主義戲劇“三一律”規則。
作者
著眼于周魯兩家三十年來的新仇舊恨,
而落筆于從“一個初夏的上午”到“當
夜兩點鐘光景”的十六小時之內,地點
又基本上在周樸園的客廳里,這就需要
把人物之間千頭萬緒的關系按情節集
中、時間集中、地點集中的原則交織起
來,并且迅速推進戲劇沖突之中。
在曹
禺先生之前,多幕劇的結構大多是平直
散漫,一般還未擺脫中國古典戲劇的結
構模式,即一組沖突單線發展的結構方
式。
曹禺先生采用封閉式結構,多組沖
突共同發展,并且組織得有條不紊。
因
此,可以說《雷雨》的結構藝術具有戲
劇史上劃時代的意義。
曹禺先生善于提
煉社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善于在
錯綜復雜的人與人之間組織沖突,形成
多組沖突齊頭并進,將豐富復雜的生活
內容安排在有限的舞臺時空中的嚴謹精
巧的戲劇結構。
在第一幕中,選擇了周
樸園回家,周萍要躲到礦上去,魯大海
代表罷工工人趕到周公館,魯侍萍正乘
火車趕到周公館探望女兒的有利時機拉
開序幕。
這樣極有利于各種人物之間矛
盾沖突的迅速推進。
劇中八個人物之間
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的展開的夫妻、父
子、母子、兄弟、主仆的沖突組成一張
縱橫交錯的沖突網,層層交叉,互相牽
連,曲折緊張,變化萬千。
《雷雨》的結構藝術受到易卜生的
戲劇《群鬼》的影響,采用了“回溯”
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說“倒敘”的方法。
但絕不是機械化的摹仿,而是一種民族
化的再創造。
《雷雨》無論是在選材還
是在安排情節方面都融入了作者對中國
觀眾的審美心理、審美情趣和中國藝術
審美傳統的理解。
曹禺先生把外國悲劇
中人物命運的偶然性、巧合性同中國民
族戲的故事傳奇性熔于一爐。
繁漪同周
萍的**關系,魯侍萍和周樸園的恩怨
關系等,曹禺先生把這些復雜的關系納
入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之中,致使意想
不到的情節接連不斷,置人于懸念之中,
富有傳奇色彩。
誰能想到,一位大少爺
會勾引自家的侍女,而這個侍女卻是他
的同母異父的胞妹。
誰還能想到,這位
少爺會同他的繼母有**關系。
曹禺先
生把這些故事情節組織在一個統一的戲
劇結構中,體現了他嫻熟的藝術技巧。
參考文獻:
[1]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
戲劇時代出版社1937版。
[2]張庚:《悲劇的發展——評〈雷
雨〉》,參見王興平、劉思陸文璧編《曹
禺研究專集》上冊,海峽文藝出版社1
年版,第551頁。
追問
這些我都在網站上看過,請問有沒有其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