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
靳能為作墓志,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
《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注釋
①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云: “《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
此詩用《涼州》曲調,并非歌詠涼州。
②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云:“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下馬吹長笛, 愁殺行客見。”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涼州詞》賞析
這兩句偏重抒情。
然而這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文的 景。
“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
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
“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
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
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
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
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
“怨”甚么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
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與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
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