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這本書主要描寫的是主人公凡爾納和他的仆人以及幾個朋友去捕捉一種無名類的鯨魚。
他們也經歷了風風雨雨、困難、挫折,但他們沒有后退,而是像萬眾一心抗擊非典那樣團結,一旦遇到困難就想方設法克服它,不悲觀、不氣餒。
他們拔山涉水,經過了大風大浪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就像有一首歌里唱到:“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
主人翁尼摩船長是一個帶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
他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精心研究、設計、建造了這只獨角鯨大怪物——潛水船(鸚鵡螺號),他與潛水船在海底進行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但好像這又不是他這種孤獨生活的唯一目的。
他躲避開他的敵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尋自由,又對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
在這孤獨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龍納斯并與他共同經歷了一幕幕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事件.這本書還寫到了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
這些故事情節都是非常曲折緊張,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人物命運,豐富詳盡的科學知識和細節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爐。
作者還獨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長的旅行中,時而將我推向險象環生的險惡環境,時而又帶進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波瀾壯闊的場面描繪和細致入微刻畫交替出現。
讀書引人入勝,欲罷不能。
這的確是一本很值得一讀的好書 .
【內容簡介】
故事并不復雜:故事發生在1866年,法國人阿羅納克斯,一位博物學家,應邀赴美參加一項科學考察活動。
其時,海上出了個怪物,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
科考活動結束之后,博物學家正準備束裝就道,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于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
經過千辛萬苦,“怪物”未被清除,驅逐艦反被“怪物”重創,博物學家和他的仆人以及為清除“怪物”被特意請到驅逐艦上來的一名捕鯨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虜!“怪物”非他,原來是一艘尚不為世人所知的潛水艇,名“鸚鵡螺”號。
潛艇對俘虜倒也優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潛艇艇長尼摩從此永遠不許他們離開。
阿羅納克斯一行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游各大洋。
十個月之后,這三個人終于在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脫,博物學家才得以把這件海底秘密公諸于世。
海底兩萬里》美文摘抄
天黑了,我們緊張地等待著機會。
尼德迫不及待地想跳進海里,我勸慰著他,讓他不要沖動。
依我看,鸚鵡螺號將會在海面上攻擊對方,我們可以乘人不備很容易地逃走。
但是我的判斷錯了。
當兩船的距離進一步靠近時,鸚鵡螺號突然快速地下沉。
我突然明白將會發生的事情。
鸚鵡螺號不會直接攻擊對方堅固的鋼甲,而是要用沖角攻擊對方吃水線以下的部位。
鸚鵡螺號開始加速了,整個船身都在顫動,復仇的利劍即將刺入對方的身體。
我的思維停止了,我的血液凝固了。
“砰!”可怕的一震,我感覺到鸚鵡螺號堅硬的沖角穿透物體的力量。
巨大的軍艦開始下沉。
鸚鵡螺號也以相同的速度潛入水下。
我看見軍艦的船殼被刺破一個大洞,海水涌入其中,發出恐怖的轟響。
甲板上到處是驚慌奔跑的人影。
這突如其來的血腥場面讓我毛骨悚然,一時竟一動不動地站在玻璃窗前,手腳癱軟,呼吸窒息。
突然,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那艘軍艦被壓縮空氣把甲板沖垮了,引發了爆炸,碎片四濺。
鸚鵡螺號被強大的沖擊波沖得船頭傾斜。
這遭到毀滅性打擊的軍艦開始迅速下沉,甲板上和了望臺上到處是受難者的尸體。
這景象真是慘不忍睹。
我轉身看著尼摩船長,這個真正的復仇者、可怖的劊子手,正以帶著復仇后快感的眼神看著眼前的場景。
當一切結束之后,他才進入他的房間。
我看見他在一個年輕婦女與兩個小孩的肖像前跪下,雙臂向前伸出,突然抽咽起來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的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序中的句子(我推薦一下,很經典):
我愿證明,凡是行為善良與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擔當患難。
——貝多芬
……
“人生是艱苦的。
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之的斗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
貧窮,日常的煩慮,沉重與愚蠢的勞作,壓在他們身上,無益地消耗著他們的精力,沒有希望,沒有一道歡樂之光,大多數還彼此隔離著,連對患難中的弟兄們一援手的安慰都沒有,他們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在苦難中磋跌。
……
我稱為英雄的,并非是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好似他們之中最偉大的一個,就是我們要敘述他的生涯的人所說的:“除了仁慈之外,我不承認還有什么優越的標記。”沒有偉大的人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虛的偶像,匹配下賤的群眾的;時間會把他們一齊摧毀。
成敗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BY 作者羅曼.羅蘭
以下是《貝多芬傳》中的:
竭力為善,愛自由甚于一切,即使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貝多芬
……
“艱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過家庭的溫情。
一開始,人生于他就顯得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
……
特.波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說他很高傲,舉止粗野,態度陰郁,帶著非常強烈的內地口音。
但他知道藏在這驕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惟有幾個親密的朋友知道。
……
這種悲劇式的痛苦,在當時的一些作品里有所表現,例如……奇怪的是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帶憂郁的情緒,如……都反映著一種年青人的天真。
無疑的,要使心靈愁苦也得相當的時間。
它是那樣的需要歡樂,當它實際沒有快樂時就自己來創造。
當“現在”太殘酷時,它就在“過去”中生活。
往昔美妙的歲月,一下子是消滅不了的;它們不復存在時,光芒還會持久地照耀。
……
一八二四年五月七日,(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第一次演奏會,獲得空前的成功。
情況之熱烈,幾乎含有暴動的性質。
當貝多芬出場時,受到群眾五次鼓掌的歡迎;在此講究禮節的國家,對皇族的出場,習慣也只有三次的鼓掌禮。
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
……可是勝利是暫時的,對貝多芬毫無盈利。
音樂會不曾給他掙什么錢。
物質生活的窘迫依然如故。
他貧病交迫,孤獨無依,可是戰勝了:—戰勝了人類的平庸,戰勝了他自己的命運(此時他已耳聾),戰勝了他的痛苦。
……
貝多芬是偉大的自由之聲。
他自己也感到。
他時常提起,他的責任是把他的藝術來奉獻于“可憐的人類”,“將來的人類”,為他們造福利,給他們勇氣,喚醒他們的迷夢,斥責他們的怯懦。
他寫信給他的侄子說:“我們的時代,需要有力的心靈來把這些可憐的人群加以鞭策。”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頌贊過他藝術上的偉大。
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
對于一般受苦而奮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
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就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著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當我們對德與善的庸俗,斗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
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斗的歡樂,一種感到與神同在的醉意。
他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先是一個明凈如水的早晨。
僅僅有幾陣懶懶的微風。
但在靜止的空氣中,已經有隱隱的威脅,沉重的預感。
然后,突然之間巨大的陰影卷過,悲壯的雷吼,充滿著聲響的可怖的靜默,一陣復一陣的狂風。
然而白日的清純之氣尚未受到損害。
歡樂依然是歡樂,悲哀永遠保存著一縷希望。
但自一八一零年后,心靈的均衡喪失了。
日光變得異樣。
最清楚的思想,也看來似乎水汽一般在升華: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們的又凄涼又古怪的騷動,罩住了心;往往樂思在薄霧之中浮沉了一兩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沒了,直到曲終才在一陣狂飆中重新出現。
黃昏將臨,雷雨也隨之醞釀。
隨后是沉重的云,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
—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天空被趕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又還給我們。
什么勝利可以和這場勝利相比?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獲得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
“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海底兩萬里1.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2.平常采到一個有珍珠的貝,他們才能得一分錢,何況他們采得的貝里面多數是沒有珍珠的.
3.我的心還在這個國家,并且,直到我最后
一口氣,我的心也是在這個國家!”
4.信不信,到底也沒有什么關系。
5.固然他的命運是離奇古怪,但他也是崇高偉大的。
6.但愿所有的仇恨都在這顆倔強的心中平息!
7.我沉迷在這種昏睡中有多少時候,那我不能估計;但當我醒來的時候,看看太陽已經向西邊低下去了。
8.愿上天讓我的同伴和我不要葬在別樣的墳墓中
9.我能為了完全個人的利益,損害我的同伴們的將來
嗎?我負得了這種責任嗎?
10.我車辛苦苦打扮這些財物是為我自己嗎?誰告訴您我不是好仔地正當使用它們呢?您以為我不知道世上有無數受苦的人,有被壓迫的種族嗎?有無數要救濟的窮人,要報仇的犧牲者嗎,您不明白嗎?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海底兩萬里、名人傳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