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第一卷是整個《資本論》的基礎部分。
1、《資本論》第一卷通過對直接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商品經濟)、剩余價值的秘密、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因而從根本的層次上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問題,并且有始有終、首尾呼應,具有邏輯和歷史的相對完整性。
2、《資本論》第二卷考察的是廣義的資本流通過程;即除了直接生產過程外,把交換過程加進來了。
這一卷主要分析單個資本的再生產(資本的循環和周轉)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的微觀經濟和宏觀經濟的運行過程。
這些分析,一方面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的補充和展開,由此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資本不僅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且是一個不斷運動(再生產)的過程,它只有在這種連續的運動中才能實現增殖;另一方面是向《資本論》第三卷的過渡,或者說是第三卷的引言。
因為第二卷考察的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借貸資本等獨立化的資本形式,是以第二卷對資本循環的分析為基礎和出發點的。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社會的迅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下的固有矛盾愈發明顯地暴露出來。
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他們之間的斗爭日益尖銳,呈現復雜化的趨勢。
馬克思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
1857年,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
馬克思認為,隨著經濟危機而來的可能是革命,在這之前要用科學理論武裝工人階級。
因此,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
為了寫作《資本論》,馬克思20年如一日,每天堅持到英國博物館去看書,查閱資料,被圖書館員稱為最勤奮的讀者。
馬克思在閱覽室里埋頭讀書的時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腳來回擦地,天長日久之后,竟然把他的固定座位下堅硬的水泥地磨出了一道凹下去的印子,被人們傳頌為“馬克思的足跡”。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資本論(卡爾·馬克思創作經濟政治學著作)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資本論第一卷的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