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我在網上看了一遍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吧。
想來所料不差,便嘗試著欣賞了這個饒有趣味的節目。
本片介紹了華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飲食差異以及烤松茸油、燜春筍、雪菜冬筍豆腐湯、臘味飄香腌篤鮮、排骨蓮藕湯、椒鹽藕夾、酸辣藕丁、煎燜魚頭泡餅、煎焗馬鮫魚、酸菜魚、松鼠桂魚、侉燉魚等不同地區的風味小食。
與其它那些花哨的飲食類的節目不同,這個節目的真誠、樸實帶給我們更多的是超越美食的思考。
從中我了解到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食物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
在更深一步的思考時,對處在“舌尖上”的中國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從最平凡的一鍋米飯,一個饅頭,到變化萬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國人辛勤勞動,經驗積累的結晶。
今天當我們有權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的恩賜,感謝的那些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們。
我認為這個節目最重要的不是味覺上的享受,在視覺上比這個紀錄片的色澤好得多的遍地都是,而是淳樸的人,人生觀和自然觀。
我覺得《舌尖上的中國》這部紀錄片,是我們每個吃貨必看的一部,不看真的是會后悔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讀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