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東鄒城人。
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
父名激,母鄒氏。
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
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
孟子師承孔伋(孔子之孫一般來說是師承自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
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
有《孟子》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
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稱“圄寇”“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
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
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后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
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以失傳。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
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
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各,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
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
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
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
一年后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
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游八荒。
莊子《追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駕風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現生機。
飄然飛行,追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復,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
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
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于老、莊。
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征引了歷代主要注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偽文字。
冥紙灰認為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稍后,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
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
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后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
并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
由于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
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語文古代孟子和列子的只要,需要快點,追加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