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
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所以,鐘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篆書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于秦國。
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
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4、隸書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于東漢。
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6、草書
草書形成于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始于漢初。
7、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
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
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