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作為當代從事文化研究的先鋒,引領著一種學術新風。
他的作品常會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
因為其中有太多令人驚覺的、被人遺忘的東西。
本文以余秋雨散文中的情感因素作為詮釋點,嘗試著簡要介紹了余秋雨散文中常見的三種情感,即家(鄉愁)、國(愛國)、人(對某些歷史人物的敬慕)。
鄉愁和愛國不限于余秋雨本人,而敬慕則主要是他本人的。
關鍵詞:文化 鄉愁 漂泊者 愛國 悲憾 敬慕 眷戀
在我們面對文化、純粹的歷史或文化史時,都會有一種渺小感。
是誰把我們推向了自慚形穢的深淵?是這個世界文化思想的精深和博廣。
然而余秋雨卻讓我們敢于直面文化,直面歷史,直面藝術。
余秋雨當然不僅僅是一個散文家,他最突出的貢獻在于他對多種文化的深入研究。
而他的研究成果,則主要在他散文中凸現出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余秋雨散文無疑將成為中國文化史一個新的印痕(這并不與他自身從事文化、藝術史研究矛盾)。
在余秋雨散文中,可以找到很多令人嘆服的地方,關鍵在于角度的選取,如深刻的議論,沉穩而又略帶激昂的抒情,以及對各種文化現象的思考、剖析,寫作技法的運用和篇章結構等。
而在深味余秋雨的散文后,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他所抒發的思鄉傷愁、愛國而又悲于國運的惆悵和對歷史上某些人物的敬慕,也即余秋雨散文中體現出的一種宏觀感象和這種感象下智慧的浮現。
一、鄉愁
關于鄉愁的散文屬于余秋雨散文中用墨不多,但寫得很能引人共鳴的一類散文。
余秋雨善用語言來構建一個作者和讀者共處的感情小屋。
有時他一句貌似平常的話可以引發你某種久蓄的情愫。
特別地,當他在傾訴鄉愁時。
“這群世世代代未曾離開過黃土地的軒轅后代怎么也舍棄不了心中的土地神,舍棄了,整個兒生命都失去了平衡。”這里的“土地神”指留洋新加坡的僑民們的家鄉小廟中的土地神。
再如“離別了土地又供奉著土地,離別了家鄉又懷抱著家鄉,那么,你們的離別又會包含多少勇氣和無奈!”當述及僑民們的思鄉情時,余秋雨用了一句“整個兒生命都失去了平衡。”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是僑民們生活在離根的國外的生命狀態的最好寫照;“勇氣和無奈”,沒有離過家的人一定體會不出,因為,這兩種交錯的情感其實是每個“外來人”最初的感受。
余秋雨還給僑民們起了一個很詩意的名字--漂泊者們,然而,它的作用不在于它的詩意,在于它正是“整個兒生命失去平衡”的最好定義。
二、愛國
在這一方面,余秋雨偏愛用一些歷史人物和文物來表達愛國情感。
而他的愛國情感,在散文中常常以悲撼的形式出現。
《文化苦旅•道士塔》就極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作者在文中一次次對文物的流失的冷靜思考,以及冷靜思考后的爆發、再度冷靜,不無浸透著一種悲劇色彩。
他多次描繪到王道士的渺小和愚昧,描繪到“一片慘白”的莫高窟,借以抒寫自己內心的嫉妒悲痛和遺憾。
又如《柳侯祠》和《風雨天一閣》,盡管作者在文中沒有明顯的愛國情感表露,但讀者仍可感受到這種情感。
寫《柳侯祠》,他在寫柳宗元之余不忘提到屈原,“時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分傲氣,三分自信。
華夏文明,才不至全然黯喑。”寫天一閣的歷朝況遇,亦寄托了作者的愛國情思,這些情思可依稀見于其對書閣的使用、被竊的敘述和抒意中。
三、敬慕
對歷史人物的敬慕崇仰是余秋雨散文時時體現出的一種情感。
雖然這種敬慕無可置疑在眾多文學創作中時有所見,但一個難駁的事實是余秋雨在這方面做得很成功。
他擺脫了舊俗的困擾,原原本本地向讀者敞開心扉。
他可以用自己對某個時代名賢的不平境遇的悲憫讓你怨恨那個時代,他可以讓自己敬佩的人成為你敬佩的人,他甚至可以讓你對他筆下的名士豪客產生至深的眷戀。
這在當代文學史上似可見極少。
關于這個筆者不想再多舉例,因為余秋雨的《柳侯祠》《筆墨祭》和《哀希臘》等篇,似乎是應讓讀者自行深領的,許多讀者都可以在它們身上找到共同的神圣領域。
余秋雨散文值得我們領受的有很多,這些只是其中的一個小點,或許還不夠深入。
若更加仔細地研究,我們還將發現更多,創造更多。
參考文獻:
《霜冷長河》,余秋雨,1999年3月
《文化苦旅》,余秋雨,1992年3月
《千年一嘆》,余秋雨,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