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哲學觀點,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動人的故事。
《莊子》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的虛偽行為,在似乎矛盾的言論中有著深邃的智慧,當然也有對人生悲哀態度和對社會的失望。
只好寄希望于心靈的純凈,追求逍遙的內心境界.用藝術形象來闡明哲學道理,是《莊子》的一大特色。
戰國文章,普遍多假寓言、故事以說理,但僅僅作為比喻的材料,證明文章的觀點。
《莊子》不僅如此。
從理論意 識來說,莊子這一派本有“言不盡意”的看法,即邏輯的語言并不能充分地表達思想。
與此相關,在表現手法上,許多篇章,如《逍遙游》、《人間世》、《德充符》、《秋 水》,幾乎都是用一連串的寓言、神話、虛構的人物故事聯綴而成,把作者的思想融化在這些故事和其中人物、動物的對話中,這就超出了以故事為例證的意義《莊子》的文章又富于抒情性。
如果說《孟子》的感情是在清楚的邏輯表達下運行的,那么《莊子》的感情,卻往往是無端而起,迷茫恍惚。
《莊子》的文章結構,也很奇特。
看起來并不嚴密,常常突兀而來,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變化無端,有時似乎不相關,任意跳蕩起落,但思想卻能一線貫穿。
句式也富于變化,或順或倒,或長或短,更加之辭匯豐富,描寫細致,又常常不規則地押韻、顯得極有表現力,極有獨創性。
《孟子》一書以問對、答辯方式展開,以駁論為主要的論證方法。
它翔實地記載了孟子的思想,言論和事跡,保存了豐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學、歷史、經濟和哲學的重要著作。
全書35000字,說理精辟,文字流暢,語言形象,不僅是一部儒家的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優秀的古代散文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孟子》《莊子》的散文風格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