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的散文,文采很好,感情細膩,充滿對人生的感悟,有關懷和愛,很溫暖的感覺,一直是放在手邊的書
豐子愷的散文,豐子愷師從李叔同,也是著名畫家,個人感覺他是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作品有江南清新異常的氣息,有濃郁的地域風格,對民俗的描繪和汪曾祺有相似的地方
遲子建的文章,有女性視角的感性,又不乏深刻和理性,看過的幾篇文章都很喜歡
朱自清的散文都很好
看花
生長在大江北岸一個城市里,那兒的園林本是著名的,但近來卻很少;似乎自幼就不曾
聽見過“我們今天看花去”一類話,可見花事是不盛的。
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
盆里,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里。
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上
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
有時院子里依墻筑起一座“花臺”,臺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
院子里地上種的。
但這只是普通的點綴,不算是愛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愛花;父親只在領我們上街時,偶然和我們到“花房”里去過一兩
回。
但我們住過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園,是房東家的。
那里有樹,有花架(大約是紫藤花
架之類),但我當時還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記得爬在墻上的是薔薇而已。
園中還
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門;現在想來,似乎也還好的。
在那時由一個頑皮的少年仆人領了我
去,卻只知道跑來跑去捉蝴蝶;有時掐下幾朵花,也只是隨意挼弄著,隨意丟棄了。
至于領
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們那地方有鄉下的姑娘在各處街巷,沿門叫
著,“賣梔子花來。”梔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歡那白而暈黃的顏色和那肥肥的個兒,
正和那些賣花的姑娘有著相似的韻味。
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的。
我這樣便愛起花來了。
也許有人會問,“你愛的不是花吧?”這個我自己其實也已不大弄得
清楚,只好存而不論了。
在高小的一個春天,有人提議到城外F寺里吃桃子去,而且預備白吃;不讓吃就鬧一
場,甚至打一架也不在乎。
那時雖遠在五四運動以前,但我們那里的中學生卻常有打進戲園
看白戲的事。
中學生能白看戲,小學生為什么不能白吃桃子呢?我們都這樣想,便由那提議
人糾合了十幾個同學,浩浩蕩蕩地向城外而去。
到了F寺,氣勢不凡地呵叱著道人們(我們
稱寺里的工人為道人),立刻領我們向桃園里去。
道人們躊躇著說:“現在桃樹剛才開花
呢。”但是誰信道人們的話?我們終于到了桃園里。
大家都喪了氣,原來花是真開著呢!這
時提議人P君便去折花。
道人們是一直步步跟著的,立刻上前勸阻,而且用起手來。
但P君
是我們中最不好惹的;“說時遲,那時快”,一眨眼,花在他的手里,道人已踉蹌在一旁
了。
那一園子的桃花,想來總該有些可看;我們卻誰也沒有想著去看。
只嚷著,“沒有桃
子,得沏茶喝!”道人們滿肚子委屈地引我們到“方丈”里,大家各喝一大杯茶。
這才平了
氣,談談笑笑地進城去。
大概我那時還只懂得愛一朵朵的梔子花,對于開在樹上的桃花,是
并不了然的;所以眼前的機會,便從眼前錯過了。
以后漸漸念了些看花的詩,覺得看花頗有些意思。
但到北平讀了幾年書,卻只到過崇效
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綠牡丹還未開呢。
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
也很多;但那時熱鬧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詩人名士,其余還是不相干的。
那正是新文學運動的
起頭,我們這些少年,對于舊詩和那一班詩人名士,實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遠不
可言,我是一個懶人,便干脆地斷了那條心了。
后來到杭州做事,遇見了Y君,他是新詩人
兼舊詩人,看花的興致很好。
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
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
少;又沒有臨水的,人也太多。
有一回坐在放鶴亭上喝茶,來了一個方面有須,穿著花緞馬
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開嗒!”“盛”字說得特別重,使我吃了一
驚;但我吃驚的也只是說在他嘴里“盛”這個聲音罷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沒有什么的。
有一回,Y來說,靈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
我和Y,還有N君,
從西湖邊雇船到岳墳,從岳墳入山。
曲曲折折走了好一會,又上了許多石級,才到山上寺
里。
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邊園中。
園也不大,東墻下有三間凈室,最宜喝茶看花;北邊
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約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錢塘江與西湖是看得見的。
梅
樹確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著。
那時已是黃昏,寺里只我們三個游人;梅花并沒有開,
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兒,已經夠可愛了;我們都覺得比孤山上盛開時有味。
大殿上正
做晚課,送來梵唄的聲音,和著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們舍不得回去。
在園里徘徊了一會,
又在屋里坐了一會,天是黑定了,又沒有月色,我們向廟里要了一個舊燈籠,照著下山。
路
上幾乎迷了道,又兩次三番地狗咬;我們的Y詩人確有些窘了,但終于到了岳墳。
船夫遠遠
迎上來道:“你們來了,我想你們不會冤我呢!”在船上,我們還不離口地說著靈峰的梅
花,直到湖邊電燈光照到我們的眼。
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馬湖。
那邊是鄉下,只有沿湖與楊柳相間著種了一行小桃
樹,春天花發時,在風里嬌媚地笑著。
還有山里的杜鵑花也不少。
這些日日在我們眼前,從
沒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議,“我們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卻特別愛養花;他家里幾乎是
終年不離花的。
我們上他家去,總看他在那里不是拿著剪刀修理枝葉,便是提著壺澆水。
我
們常樂意看著。
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們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
白馬湖住了不過
一年,我卻傳染了他那愛花的嗜好。
但重到北平時,住在花事很盛的清華園里,接連過了三
個春,卻從未想到去看一回。
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經和孫三先生在園里看過幾次菊花。
“清
華園之菊”是著名的,孫三先生還特地寫了一篇文,畫了好些畫。
但那種一盆一干一花的養
法,花是好了,總覺沒有天然的風趣。
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閑,在花開前,先向人問了
些花的名字。
一個好朋友是從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
恰好Y君也常來園中,
我們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
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個人去。
我愛繁花老干的杏,
臨風婀娜的小紅桃,貼梗累累如珠的紫荊;但最戀戀的是西府海棠。
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
得好;艷極了,卻沒有一絲蕩意。
疏疏的高干子,英氣隱隱逼人。
可惜沒有趁著月色看過;
王鵬運有兩句詞道:“只愁淡月朦朧影,難驗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約便是
這種光景吧。
為了海棠,前兩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風到中山公園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
不知怎的,卻忘了畿輔先哲祠。
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個院子;別處的都向上長,
這一株卻是橫里伸張的。
花的繁沒有法說;海棠本無香,昔人常以為恨,這里花太繁了,卻
醞釀出一種淡淡的香氣,使人久聞不倦。
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還不息的狂風的晚上;他是
前一天去的。
他說他去時地上已有落花了,這一日一夜的風,準完了。
他說北平看花,是要
趕著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陰的日子了,但狂風還是逃不了的。
我
說北平看花,比別處有意思,也正在此。
這時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詩人名士了。
1930年4月。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我不
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
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
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
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著面嘆息。
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更多追問追答追問
還有別的人嗎?
追答余秋雨(山居筆記)
梭羅 (瓦爾登湖)
郁達夫 (文集)
徐志摩 (想飛)
追問這些是書?
追答恩恩,當然,書里不就是文章嗎!嘿嘿
《愛與痛的邊緣》 http://**bookPage/16504/*
作者從追溯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試圖剖析自己性格成長及心靈旨趣變化的內在動因。
作者是一個憂傷的孩子,一個性格矛盾的孩子,一個有著鮮明個性、渴望獨立自由生活的孩子,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強烈現實感的孩子。
他厭惡學校里壓抑沉悶的生活,但他也明白當前惟有高考才是證明自己的成功之階;他探尋并向往作家豐富的精神世界,但同時又對世俗的金錢、物質有著毫不掩飾的欲望與夢想。
所有這些,在作品中都有形象而生動的反映……
《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http://**bookPage/33785/*
2001年的最后一刻,我站在陽臺上觀望著漆黑的夜空和天幕上偶爾出現的冷清的煙火,夜風冷冷地吹過來,我看見一年的時光在掌心中翻涌、升騰,最后歸于平靜,留下無法抹去的痕跡和似水般溫和的年華。
而天使從頭頂漸次走過,沒有聲音。
落落是《最小說》文字總監、郭敬明旗下最當紅寫手。
《不朽》是落落的首部隨筆集,精選了落落自2005年出道至今發表在《最小說》、《島》、《讀者》等雜志中的作品,以及大量未曾發表的新作。
本書記錄了“80后”這代人的成長軌跡。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推薦幾篇好的散文不要講傷感或者愛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