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
[滿分作文]
赤兔之死
江蘇考生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
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日,不久將亡。
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
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于地下。
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想來當不負君之志也。”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
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
‘人無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
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
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
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
’其人誠信如此。
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
’吾敢不以死相報乎?”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
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
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
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
簡評:讀罷此篇臨場作文,令人拍案稱奇。
一是故事新奇。
作者以熟諳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實在豐富。
二是立意高遠。
文章將赤兔馬擬人化,讓它在同伯喜的對話中,顯示對關羽與董卓、呂布兩類人物的褒貶,實現了“真英雄必講誠信”的主題;且以“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高”一聯,“物猶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寫了人生當擇善而從、唯誠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層樓。
三是語言老到。
通篇遣用純熟的古白話,散整錯綜,明白暢曉,文采飛揚,這種老到的語言功夫,是眾多考生無法望其項背的。
得分:60分。
(趙家書)
[批評意見]
初一學生發現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有錯誤
中新網哈爾濱7月24日消息:據東北網(記者岳同明)報道,24日,哈爾濱市風華中學初一•四班、12歲的學生張高向本網記者指出,近日在各家網絡媒體上廣泛傳播的高考古白話滿分作文中有一處明顯錯誤,與《三國演義》描述的內容不符。
張高指出,根據《三國演義》第16回(岳麓書社1987年版第86--87頁、第90頁),應為“呂布結袁術而斬其婚使”,而非滿分作文中的“呂布結袁紹而斬其婚使”,按作文評判標準,應扣掉0.5分或1分。
據張高母親介紹,張高3歲就可以閱讀報紙上的一些文章,6歲時讀王朔小說,8歲時讀《三國演義》,至今已讀過十多遍《三國演義》,是個《三國》迷,因此在第一次閱讀滿分作文時就發現了錯誤所在。
忠誠等于誠信?——《赤兔之死》跑題了
當下對高考作文《赤兔之死》的贊譽,猶如漲潮之水方興未艾,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出作文有“缺點”,甚至是“致命”的“缺點”。
我認為考生沒有準確地把握詞意。
把“忠誠”當成了“誠信”。
赤兔馬忠于主人,所以主人死,它也就痛不欲生。
這個在中國老百姓心里活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好馬“赤兔”,和主人的關系其實就是一個對主人無限“忠誠”的關系,“忠誠”到追隨赴死。
然而“誠信”是誠實守信用的意思。
細一點說,兩個字的重點是“信”,“誠”在這里起修飾作用,“誠信”也就是“特別講信用”。
也可以引申為信守承諾、不騙人等等。
但如果用《赤兔之死》來演繹說明什么叫“誠信”的話,那就等于說“赤兔是在用自己的死完成它生前曾經對主人的某種承諾一樣”,豈不荒唐?“忠誠”如果需要“承諾”的話,這樣的“忠誠”豈不大打折扣?所以說,用《赤兔之死》來講解“誠信”無異“歪曲”了“赤兔之死”。
這樣的毛病還不是“致命”的嗎?
恐怕沒有人懷疑赤兔的忠誠。
關鍵就是怎樣理解“誠信”,一定有人反對我的理解,說“誠”不是修飾意義,而是“忠誠老實”的意思,“誠”和“信”是聯合體,說兩個字是兩個意義的聯合;也可以理解為“忠誠”的意思。
然而現代漢語就是這樣,雙字一旦成了一個詞,就只能有一個意思了,它可能有許多意義上的“兄弟”,但它畢竟不能代替任何一個“兄弟”。
時代發展需要更準確的交流,時代的發展需要準確的詞義。
而當下許多人在理解上的失誤,就是因為“誠信”和“忠誠”是近義詞,以為“誠信”里有“忠誠”的意思,“忠誠”里有“誠信”的意思,就忽略了兩個詞的相異之處,就忽略了詞義的輕重不同、應用場合的不同,因而就拿兩個詞彼此互相代替起來。
其實,對近義詞的區分,是初中語文課的必學內容。
遺憾的是,考生蔣昕捷那么好的文筆,那么豐富的知識,那么具有獨創性,卻沒有真正理解好一個關鍵的詞。
說句行話,這就是“跑題”!
我的看法是,蔣昕捷可以得高分,但什么時候的作文都不應當輕易給滿分;《赤兔之死》可以公開讓大家欣賞,以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學子去積累去創造,但必須指出該作文的缺點,以避免誤導寫作。
(北京青年報)
赤兔之死語言蹩腳古漢語博導質疑作文評卷
據報道,今年高考作文考試中,南京13中理科生蔣昕捷以《赤兔之死》為題,以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讓閱卷老師拍案叫絕,給出了滿分。
“《赤兔之死》的語言實質上只是蹩腳地仿照了《三國演義》的語言,卻被高考閱卷人給予那么高的評價并判給滿分。
我不知道究竟要通過這篇滿分作文提倡什么?”昨天,北師大中文系古漢語專業博士生導師王寧教授對記者說。
據報道,今年高考作文是根據提供的一段故事,讓考生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對“誠信”作出評價,文體不限。
南京13中理科生蔣昕捷的作文題目是《赤兔之死》,以三國故事為基礎,編撰了赤兔馬為誠信而殞身的感人故事,讓閱卷老師拍案叫絕,給出了滿分;南京大學表示,愿意破格錄取這名學生。
這篇滿分作文在社會上引起了極大反響,以褒揚為主。
但此前,北京部分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對中學生用文言文寫作表明的態度是“不提倡”。
北師大王教授的觀點更是鮮明:《三國演義》的語言實質上是淺顯的文言,不是古白話。
“古白話”指的是“三言二拍”之類的書籍,高考判卷是具有導向性的,如果明年高考有學生效仿用古白話文寫作文,那該用什么標準來判分?(廖厚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尋華美辭藻漂亮的句子的短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