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頃邀惠書,省仆動靜安否,情重辭溫,增仆遠望。
仆自足下北游,沈默閑處,嘆在右益少通敏之才、可與之深言文字者,以此私恚,他無足懷。
仆八歲入塾,誦四子、六藝之書,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顏、曾、閩、冉、游、夏之倫,執經杏壇,覿圣人之德輝,沐浴車服禮器之余韻;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楊、游、黃、蔡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飫聞其訓誡;已念二者雖不可得,然烏知今世不有道德淵純之士,聚群講學,可扶翼我者?
既成童,出與鄉閭讀書之子游,見其所傾向者,無非科舉之學,眾人一志,傳習成風。
叩以圣賢之道,則群怪以為狂癡而笑之。
退而告諸父兄,始知講道勸學之風,海內衰歇者數十年矣。
于是愴然內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年即壯,涉歷東越吳楚之交,交游日廣以遠。
見有嗜好三代舊章法物,以考訂為工;有慕秦、漢以來之詩歌古文,以文藻風流相尚,私心喜且慕,謂此雖非吾學所急,抑亦可備斯道什一之資,宜以余力講明其術也。
于是或師焉,或友焉。
蓋自幼至今,同志相導之助,莫盛于此時矣。
今者年已五十,足不涉四方,而四萬雄俊之群舊嘗假館于歙者,或散或恨,不可復合,無所慰其意。
冀得一二秀髦后進,與之相勸相成,而來游者,類溺沒于科舉舊習,而不能為之展其志,拓其才。
蓋雖考訂、辭章之末,鮮有能助我者,況其他乎?嗚呼!幼志不可遂矣,即壯歲師友相從之歡亦渺不可復,甚矣, 歲晚而道益孤也!
今夫積云成露,積霜成雪,積溪澗之水成江河,何者?有所因也。
騏驥一躍,可方駑馬十駕;然使欲東而西,欲南而北,則雖騏驥輸駑馬矣,何者?力雖強,無策之者也。
君子之志于道也,合眾人之賢明,以群相誘掖,雖中材企及之而有余,竭一己之私智微能,委曲與道相從,雖豪杰有所不足。
仆之智不逮中人,而偏違眾,有志于道,譬如深居暗室,無人導延,乃欲積跬步以致干里,吾知有畫地以終焉已。
向者仆方稚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奮然以繼魯、鄒、洛、閩之傳自任,其志豈小哉?歲今艾矣,而所可者止此。
思欲畢智盡才,責功暮齒,而獨學之苦,反甚于前。
遇歧途,疇能指我哉?此所以中夜伏枕太息,而深以不克成其幼稚之志自悲也。
足下少而才,在門墻中最為篤志于學者,因來書念仆勤拳,故發憤舉仆今昔之恨,而一為足下道之如此。
翻譯:
剛剛接到來信阿。
問候我起居好否,感受到你的情意深重,因為你的言辭溫厚,更增添了我對遠方的你的思念。
自從你北行,我閑居寡吉,感嘆身邊更加缺少可與深談文章的通達敏捷的人才,因此內心常悶悶不樂,其他不值得掛念。
我八歲入私塾,誦讀《四書》《六經》,常發感慨,希望能游歷春秋時代,追隨陪同顏回、曾參這些人,手捧經書在杏壇聽孔子講學,眼見圣人的道德光輝,又想游歷南北宋時代,與楊時、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顥、程頤和朱熹講學的課堂,飽聽他們的教誨。
雖想到這兩種愿望不可能實現,然而又怎么知道當今社會沒有道德深厚純正的人,聚眾講學,可以扶助我呢?
到了15歲,出門與鄉里讀書的人交往,見他們所向往的,不過是科舉考試的學問。
眾人一心,傳習成風,若問他們圣賢的思想體系,就都感到奇怪甚至認為你狂癡而嘲笑你。
回家將這種情況告訴父兄,才知道講道勸學的風氣,在國內衰落而趨于終止已經幾十年了。
于是內心悲傷,嘆息從前的志向不能實現了。
進入壯年,到過東越吳楚這些地方,交游不斷廣闊深遠,見有的人愛好夏商周三代的典章文物,擅長考據訂正;有的人欽慕秦漢以來的詩歌古文,以文采超逸美妙相推崇。
內心喜悅而且羨慕,認為這些雖不是我急著要學的,然而也可以從這方面得到些許的幫助,應當用多余的力量通曉這種學問。
于是我或者從師請教,或者交友互學,大概從小時到現在,志同道舍的人相互引導幫助,沒有比這一時期更多的了。
如今已年滿五十,腳不出鄉里,而四方一群杰出的、曾經在歙縣借用館舍的老朋友,有的離散,有的死亡,不可能再聚合,已沒什么能夠安慰我的心。
希望得到一兩個俊秀的青年,-與他相互勉勵,一同長進;可是來交往的人,大抵沉溺在科舉考試的舊習中,不能因此伸展志向,拓展才能,即使對考據訂正辭章這類并非根本的學問,也很少能給我幫助,何況其他方面呢?唉!幼年的志向不可能實現了,就是壯年時師長學友之間相互切磋的快樂,也渺遠不可恢復。
嚴重啊!年紀大但是我追求道更加孤單了。
君子有志于道,能匯聚眾人的聰明才智,依靠大家相互引導扶助,即使只有中等才能也能趕得上并且有余;竭盡自己微小的智慧才能,曲折不順,與道相隨,即使是豪杰也有所不足。
我的智慧比不上普通人,又偏偏離開了眾人。
有志于學道,如同深居于暗室,沒有人導引,競想要積跬步而到達千里,我知道只能是局限于自己的學問而終了一生了。
從前我幼稚愚昧,沒有考慮自己德行淺薄,才智平庸,奮勇地以繼承孔孟、二程與朱熹的學說作為自己的職責,這種志向難道小嗎?如今已五十歲了,值得肯定的只有這點。
想要盡自己的才智,在暮年求得成功,可是獨學而無友的痛苦,反而超過從前,碰上疑難問題,誰能指點我呢?這就是我半夜伏枕嘆息,深深感到不能實現幼年時的志向而悲傷的原因啊。
你年輕而有才干,在門生中是最為志向專一、追求學問的人,因為來信殷勤懇切地想念我,因此激憤地舉出我一生的遺憾,將這種情況全部告訴你。
有關背景:
作者: 吳定(1744—1809)。
字殿麟,號澹泉,安徽歙縣人。
清代古文學家,著有《黑石泉山房文集》十二卷,《詩集》六卷,及《周易集注》十卷,《清史稿》有傳。
有關人物: 鮑覺生,名桂星,字雙五,一字覺生,安徽歙縣人。
嘉慶進士。
曾師從吳定學古文。
《答鮑覺生書》是作者借給學生的回信,回顧自己一生治學經過,抒發在士子趨鶩科舉、學者注重考據辭章之學的世俗風氣下,自己苦心鉆研經典的“獨學”意志與遺恨,真情深摯感人,很有教誨意味。
入選《清代散文名篇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