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治人在精神文化方面有自身的特點。
從正價值的角度看,有如下特點:
一、苦寒的地理環境迫使長治古人在山坡、溝底的小塊耕地上世代幸苦勞作。
如長治人為了生存,往往開墾了產量較高的河灘地。
但河灘地又極易在夏季多雨時被山洪沖垮,這就迫使山民們不得不屢垮屢建。
世世代代,久而久之,養成了長治人與大自然做斗爭、頑強而富有韌性的生命力。
二、此類主要依靠繁重體力勞動的農業生產,使人們形成了體力勞動特別重要的觀念,進而形成了以吃苦耐勞、勤勞節儉為美德的審美觀念。
建國以來僅長治東部山區一隅就產生了李順達、申紀蘭、武侯梨、郭玉恩等一系列以艱苦奮斗、勤儉建社聞名全國的勞模,這就是一個證明。
三、交通不便,出山道路崎嶇陡峭、關隘重重;山內又有星星點點、物產頗豐的小盆地,導致了幾千年來很少遷徙的集族而居的居住方式。
由此使長治人普遍具有戀鄉情結,并進而升華為精忠報國、熱愛家鄉、忠于家庭的價值取向。
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穩少變的小農生活孕育了長治人重農尚農、求實求穩的觀念和篤實善良的性格。
五、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上層建筑——如文學藝術范疇的民間故事、戲曲、評書等,以抗擊外侵、為民請命為主題的戲曲十分流行。
經長期潛移默化,孕育了人們崇拜民族英雄、忠臣、清官的審美取向。
我所看到的寒風中看戲的場面就與此有密切聯系。
這一傳統美德成為一種重要的內在精神源泉,使長治人較典型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
抗戰時期,沁源人民堅持抗戰“二年半“,全縣沒有產生過一個漢奸,就和當地民眾本來就有這一審美取向有關
但對長治文化也應作全面的、唯物辯證的分析。
還應該看到長治精神文化中相當多的德目和價值取向的另一面。
由于這些倫理道德和價值取向長期浸透在中國封建社會“大染缸”里,其負價值也是不可避免的。
1.宗法觀念凝重。
民眾普遍對鄉里情、宗族情、血緣親情特別看重。
這就極易帶來裙帶風,給建立公平競爭的現代用人機制造成妨礙。
2.因獲取生活資料艱辛,物質生活苦寒,久而久之,形成了節儉吝嗇、不善投資,不習慣物質享受的社會風氣。
3.在世代延續的小農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熏陶下,形成了安土重遷、重農輕商、夜郎自大、封閉保守意識;“闖關東”、“走西口”式的開拓創新精神較少。
4.因小農抵御天災人禍能力有限,久而久之形成了比較普遍的期盼、祈求明君、清官、俠士來保護自身利益的“當官要為民做主”的“草民”思想。
明君清官戲至今仍擁有較多觀眾就是一例。
5.在長期封建政治文化的教化之下,普遍存在重政治道德、輕自然科學,重儒家人倫、輕人性自由,重官位爵位、輕知識智慧的價值傾向。
上述精神文化特點,固然在五四以來、建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有了極大變化,個別特點甚至已經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但這種數千年形成的文化性格積淀,在長治這樣一個山間盆地內,絕不是經過幾年、十幾年就可以產生本質性的解構重構的。
所以,長治人有必要主動對自身的精神世界做一“整理國故“式的清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繼承傳統精神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剔除傳統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使長治人不僅在外部,而且從內心都轉型為“科學”的、“現代”的。
這樣,方有可能真正做到科學發展
參考資料:地域造就長治人的文化性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長治人典型特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