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風景區是武陵源風景區的組成部分索溪流域內奇峰、異巒、怪石、清流、綠蔭構成各種神奇美景。
十里百里溪為主要游覽路線主要景點有仙女橋、回音壁、南天門、天臺、百丈峰、插旗峰、黃龍洞等,還有造型逼真的“猛虎嘯天”、“群女拜觀音”等。
西與張家界森林公園毗鄰,總面積達180平方公里,共有200多個風景點,它以山奇,水秀、橋險、洞幽著稱于世。
其西有西海景區、天然植物園景區、十里畫廊景區。
南有百丈峽景區、寶峰湖景區、別有洞天景區;東有地下溶洞景區、一線天景區、白虎堂景區等。
西海景區與天子山毗鄰,是一個奇特的石林海洋。
攀緣72級人工天梯入天臺俯瞰群峰和云海,使人激動不已。
十里畫廊景區有三步一景之稱,這里層層疊疊的巖峰個個顯示出奇妙的形態;如“天狗望月”、“猴王了哨”、“壽星迎賓”等石景,其中“眾女拜觀音”造型尤為逼真。
寶峰湖景區湖光山色交相輝映,風景極其秀麗。
寶峰湖尾鷂子山上建有“湘西大觀園”,是了解湘西民俗民情的理想場所。
自索溪峪始,順索溪東下7公里,溪北有一黃龍洞,洞長10公里,洞里有兩條河,3道瀑布和13個石景大廳,最大的石柱高30米,粗9米。
從張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兩岸峽谷對峙,山水倒映溪間,別具風味。
武陵源的溶洞數量多、規模大,極富特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索溪峪的"黃龍洞"。
黃龍洞全長7.5公里。
游覽路線:
一、 黃龍洞-觀音洞游覽線
1. 黃龍洞
又稱黃龍泉,位于索溪峪河口村。
分旱洞和水洞。
共四層,長13公里,最高處百余米。
洞內流痕、邊石、倒石芽、倒鍋狀窩穴階段發育良好,鈣質石積物呈五顏六色,絢麗多姿。
鐘乳石、石筍、石柱、石旗、石瀑、石簾、石花、石盆、石田穴珠等造型奇特。
此外,洞內還有音響石。
有11公里暗洞,洞中有瀑布,高50余米。
黃龍洞幾乎包含了洞的全部內容,“龍宮”等廳在全國的石灰灰巖溶洞中,可奪“單項冠軍”,對整個洞作綜合評比,可得“全能冠軍”,是我國類型俱全,造型極為奇特的著名洞穴。
2. 龍宮
龍宮是黃龍洞中的精華,面積約1600平方米。
“龍王寶座”位居中央,數以千計的石柱、石筍林立四周,還有個種形態萬千的石頭。
二、寶峰湖-鷹窩寨-百丈峽游覽線
1. 寶峰湖:是一個攔峽筑壩而成的人工湖。
湖水依山勢呈長形,約9公里。
水面如鏡,倒映嵯峨群峰。
蕩舟湖上,登玲瓏翠綠的湖心島,恍若置身畫中。
登上湖邊高聳入云的鷹窩寨,俯瞰寶峰湖,像一塊碧玉鑲嵌在群山之中。
2. 百丈峽:相傳百丈峽是一個古戰場。
諸景點如磐馬椿、磨刀石、插旗峰、接水橋等均與古代戰場相關聯,故百丈峽又名“百仗峽”。
武陵源各風景區少有史傳,而此處因地勢險要在明初便見諸文字。
據《慈利縣志》記載:“峽高百丈,高秀入云,石屏赭赤,關眼突兀,奇甲天下。”
三、 西海-十里畫廊游覽線
西海云濤:“西海之奇莫若云,或聽之有聲,或嗅之欲醉,團團然若絮,蓬蓬然似海,裊裊然如煙”。
十里畫廊這條長達十余里的山谷兩側,自然景觀異常豐富,人行其間三步一景,如在畫中游,美不勝收。
南天門云霧穿流縈繞,一門隔卻天上、人間。
水繞四門在這里,金鞭溪同南來的楠木溪、北來的礦洞溪三水相交向東匯入索溪。
四周奇峰石壁間一個芳草萋萋的綠洲,幾條山溪切割出東南西北四道山門,人稱水繞四門。
擴展資料:
索溪之名,最早見于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
據民國《慈利縣志·事記》載:“宋真宗祥符三年,慈利蠻相仇殺,治澄州知州劉仁霸宣鼓諭解之,乃筑武口、安福、楊泉、索溪、西牛五寨,以資鈴控。”
明清以降,索溪仍是土司地區即 “慈利蠻”聚居區。
索溪峪常年云霧繚繞,是一片云山霧海,因此土家族人民叫它索溪峪,因土家語“索”取自“索白”是霧的意思,“溪”(在當地漢語方言中“溪”“期”同音)取自“期巴”是大的意思,“峪”是地方、地域之意。
自清雍正八年“改土歸流”以來,索溪峪逐步漢土混居,對索溪峪之名賦于的含意亦有所變,索溪乃蜿蜒如繩之溪,諸多文流南北入匯,亦有搓索之狀,峪乃山間狹谷,從形狀說,切名甚合漢語語意。
且此地如神堂灣等處有許多未解之迷,其中有著無窮的奧秘,取屈子“吾將上下而求索”句,索溪峪更富于深深的寓意。
因此索溪峪之名為各民族各個時代所認可,一直沿用至今,至于有人將索溪寫成字索溪,可能是由于逢山則加山旁、遇水即加水旁的習慣,或是便于書寫美觀的緣故。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索溪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