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做西餐的廚子,怎么和我們中餐大廚比,我給大家細細講講為什么吧。
一、西餐講究標準化,中餐不在乎
什么品種的牛,什么部位,取下來多大一份,放多少料,腌制多長時間,煎制過程,煎制油溫,所有的一切都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
大家可以看看西方的廚房,盛油的壺,舀鹽的勺,都是劃著刻度的,廚房必備的還有計時器和溫度計。

米其林的評級標準也有一條就是餐廳口味的穩定性,一個餐廳要多少年口味不能有變化。
這樣就嚴重的限制了西餐的進步,必須有變化才能有進步。
看看中國的大排檔,各家都有看家的“江湖菜”,口味千變萬化,變化中才有進步。
二、中餐善于接納新事物
舉個幾個栗子,“黃瓜”舊稱“胡瓜”,張騫出使西域將黃瓜帶入了中原,發展至今黃瓜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可以熱炒、可以涼拌、可以蘸醬還可以直接吃。
我看過一個外國人發起的投票,選出你心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菜,中國菜最有名的居然是西紅柿炒雞蛋,西紅柿最早出現記載是明朝萬歷年間,那時候名字還叫“番茄”,西方人只知道拿番茄做醬,我們卻把它涼拌、生食或者搭配雞蛋熱炒,并被外國人譽為國菜。
其實我們接受的“外來菜”還有很多,比如辣椒、小龍蝦等等。
反觀國外,連韭菜都接受不了,不接受新鮮外來食物,怎么改良。
我們國家還接受了許多外來的香料,我想中國人的廚房里一定有十三香,西方人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十三香這種東西。
三、從餐廳到百姓家
八大菜系普及最廣的,一定是川菜,川菜為什么這么容易被大家接納呢,因為他更多的來源于民間菜,大家都知道麻婆豆腐,水煮牛肉這樣的川菜這兩道菜,這兩道菜過去都是窮苦人家吃的,麻婆豆腐始創于清朝同治元年,在成都萬福橋邊,有一家原名“陳興盛飯鋪”的店面。
店主陳春富早歿,小飯店便由老板娘經營,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稱"陳麻婆"。
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
光顧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
陳氏對烹制豆腐有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她創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后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
過去四川盛產井鹽,鹽場需要大量的牛作為勞力,高強度的工作使牛只能兩三年就面臨退役,市面上牛肉價格只有豬肉的三分之一,鹽場的勞工買來牛肉支起大鍋配上佐料烹食,牛肉的香味飄過院墻,被財大氣粗的鹽商聞見,于是讓下人前去打聽,得知牛肉烹制方法于是命私廚如法炮制,品嘗之后大加贊揚,于是水煮牛肉成為川菜經典。
中國人喜歡的菜品無不是從民間百姓家進入大雅之堂。
反觀西方,菜品由貴族的私廚傳入普通人家,比如白糖,在過去那可是奢侈品,尋常人家怎么能擁有呢,所以他們的菜品只屬于少數人的菜,而不是大家喜愛的菜。
綜合的看,西餐遠遠比不了中國幾千年不斷變化改進的中國菜,劉一帆被稱為“廚神”,他只能掌握廚房,廚房做啥大家吃啥,但是我們中國做菜最好的被稱為“食神”,民以食為天,需要滿足大家的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為什么說地獄廚神劉一帆沒有明星的命卻有明星的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