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態度叫謙虛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他很明確地指出了學無止境地道理。
也就是說,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顆星”,那么知識就是整個宇宙,遼闊無邊。
一個人只有掌握了許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識,成功的大門才會向你打開。
因此,我們要謙虛好學。
著名學者笛卡爾說過:“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不足。”是啊,只有通過學習,不斷擴大知識領域,擴充知識面,儲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領悟到“知也無涯”的深刻含義。
這樣你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做到謙遜成熟,不斷進取,成功便不招自來。
在崇尚個性張揚的今天,“謙虛等于進步”的老話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夸和炫耀。
尤其是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人們更是極盡張揚之能事,許多人已不知謙虛為何物,但我相信驕兵必敗。
謙虛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引到我們走向成功的大智慧。
歷史上很多名人都是謙虛的,他們的謙虛來源于深刻的自信。
宋朝的大文學家蘇軾,在他小時候,聰明過人,勤奮好學,七歲知書,十歲能文,但他很自負,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華,他曾在家門口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對聯貼出去后,大家都來請教他問題,但都沒能難得住他。
幾天后,來了一位老人,拿出一本書,請他念念書上的字。
蘇軾接過書,一看傻了眼,書上的字他一個也不認識,只得向老人表示歉意。
老人走后,蘇軾把那副對聯添了四個字,變成了: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從此,蘇軾變得虛心好學,更加刻苦專心的讀書,終于了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學家。
蘇軾死了,他留給世界的不僅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一種珍貴的態度——謙虛!
從實際上說,謙遜是一種美德,一種修養。
能否做到謙遜也是衡量一個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
忠于真理的人,虛懷若谷,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人,永不自滿。
我們敬愛的**總理就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
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兼備,但他又何等不謙虛謹慎,表現出比一般人更謙遜更成熟。
我們要學習**,那么謙遜這一高尚品德就是首先要學習的方面。
成熟的谷穗低著頭,成熟的蘋果紅著臉,它們啟示我們:成功來自謙遜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急需800字關于謙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