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寫于1965年的一首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原文: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譯文:
我從小就心懷凌云壯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岡山。
走了千里來尋訪這片舊地,哪里還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顏。
到處都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還有汩汩暢行的流水,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云端。
過了黃洋界隘口,就沒有任何的險處可看了。
風和雷在運動,旌旗在招展,這就是人間。
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
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
世上沒有什么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
擴展資料:
不只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出現了這句話,《吉藏義疏》中說:“彈指者,表覺悟眾生。”形容時間過得飛快。
義同須臾、剎那、瞬間等。
在印度,“彈指”是一種風俗,用來表示喜好或頓悟。
佛語中常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向來以慈悲為懷、以普度眾生為追求的佛教在其道義上,分秒體現了向善的本質。
因而諸如“彈指一揮間”、“立地”、“須臾”之類詞,便被廣泛使用在典故中,以表示時間短暫的意思。
根據梵典《僧只律》記載: "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
"因此彈指一揮應該是0.72秒。
不過一彈指=7.2秒。
隨著文化的滲透遷移,“彈指一揮間”開始被人們經常使用在表時間上,雖然使用的是它較模糊的概念,但是所表達的意思卻大抵相同。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十年彈指一揮間這句話出自哪里是首詩句或詞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