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是沈從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種民間活潑潑的味道。
1934年,沈從文返回故里,眼見滿目瘡夷,美麗鄉村變成一片凋零景象,悲從中來,一路寫下這些文字,抒發他“無言的哀戚”。
書中,作者細織密縫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遠行中船頭水邊的見聞。
其間散落數十封才子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往來情書。
該書文筆自然淳樸,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質樸的風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擴展資料: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
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書簡》由一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記》的母本。
1934年,因母親病危,沈從文匆匆趕回湘西。
行前,他與夫人張兆和約定,每天給她寫一封信,報告沿途所見所聞。
這組書札,便是踐履這一約定的產物。
《湘行散記》便是根據這些書信積累的素材寫成的。
從《湘行書簡》到《湘行散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從材料到創作的極好范例。
那些記錄了他們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緒的真實寫照。
《湘行散記》是沈從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這個版本并不只湘行散記,一共有三部分:湘行書簡、湘行散記、新湘行記。
湘行散記,沈從文根據湘行書簡改寫而成,發表在報刊雜志上,也出過很多單行本。
《湘行散記》和《湘西》可以同小說《邊城》和《長河》互文理解,它們都是作者兩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異于小說"牧歌氛圍""樂觀超越",散文飽含沉甸甸的責任意識--面對一種特殊的歷史場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終,透過表層的血與淚,體驗一份人生的莊嚴。
統攝到作者巨大悲憫情感下的書寫與反省,是將尖銳的民族問題與社會矛盾,融匯在人事的敘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幾個縣份》、《桃源與沅州》等反思"文明"與"墮落"的復合關系,《鳳凰》、《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沉醉在愛的憧憬里流露出對愛的毀滅性的隱憂。
《虎雛再遇記》、《箱子巖》感動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時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無從改造與轉移的憂懼感。
本書包括的散記有: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桃源與沅州、鴨窠圍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巖、五個軍官與一個煤礦工人、老伴、虎雛再遇記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
可以肯定,這是一套圖書館必藏、藏書人必備、文學愛好者必讀的大型叢書。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湘行散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沈從文寫了《湘行散記》它的主要內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