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平和朱自清的《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和區別如下:
1、寫作側重點不同。
(1)兩篇文章都通過情景交融的方式寫景抒情,但是兩者各有側重。
朱自清的散文,側重對景的全景式的直接描述。
從開篇寫秦淮河的船到碧陰陰的水,到秦淮河的盛景中的燈火、月色、老樹……作者通過細膩的幾近工筆的手法描繪景色,讓人身臨其境。
(2)而俞平伯的文章則重在主管描寫,他很少有直接的描寫,多是間接敘述,并多內心情感的表達,含蓄委婉。
營造一種空靈朦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鏡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在詞句中偶爾還透著苦澀和玄妙之感。
2、語言風格不同。
(1)朱自清的語言素淡清秀:“它們那柔細的枝條浴著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膀,交互的纏著,挽著;又像是月兒披著的發。”給人一種柔美之感。
而俞平伯的語言,則以典雅雋麗見長。”微波泛濫出甜的暗香,隨著她們那些船兒蕩,隨著我們這船兒蕩,隨著大大小小一切的船兒蕩。
(2)俞平伯的這篇文章語言雜揉文言、口語、方言等,甚至歐化的成分也較為明顯。
俞平伯在描寫秦淮河的河水時,有這樣凝煉的語言:“又早是夕陽西下,河上妝成一抹胭脂的薄媚。
是被青溪的姐妹所熏染的嗎?還是勻得她們臉上的殘脂呢?寂寂的河水,隨雙槳打它,終是沒言語。”
這里不僅語言非常洗煉,而且作者還把河水也擬人化了。
3、創作主題不同。
(1)朱自清在暮色的掩飾之下開始游歷秦淮河,借助小船進入“幻夢”般的精神世界,通過月亮移置排遣內心的惆悵,歌妓的出現使得暢神移情的流程被迫中止而不得不回歸現實。
作者感情的生成既源于揚州這一特殊的環境,更與情感的獨特經歷密不可分。
文學創作成為作者表達內在情感以達到”剎那間”滿足的最佳選擇。
“紙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著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了昔日風韻。
(2)而俞平伯困縛在知識分子的狹小天地里,因而他也就不可能從秦淮河的歷史和現狀里,發掘出更有積極意義的思想來。
作者有所不滿,也有所追求,但是又感到十分迷惘,因而文中就有著一種悵惘之感。
作者不掩飾自己思想上的苦悶:“其實同被因襲的癬趣所沉浸。”他們都有著一種精神的渴求,想借秦淮之游來滋潤心靈的干枯,慰藉一下寂寞的靈魂,這里多少還回蕩著一點“五四”時期個性解放的呼聲。
擴展資料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創作背景: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是現代散文家俞平伯所作的一篇散文,創作于1924年1月,該文1924年1月25日首次發表于《東方雜志》第21卷第2號二十周年紀念號上,后收入俞平伯散文集《雜拌兒》。
1923年8月,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共同的題目。
兩人各作散文一篇,以風格不同、各有千秋而傳世,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文章通過描繪秦淮河上的喧嘩景象,表達了作者想竭力地回避現實社會,然而卻難以超然的心情。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散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比較俞伯平與朱自清《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