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劉備很仰慕諸葛亮的才干,想請他幫助自己統一國家。
一天,三人來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們只好失望而歸。
回到新野,劉備聽說諸葛亮回來了,叫人立即備馬。
到了草屋,書童說諸葛亮被人請走了。
三人怏怏而回。
時間過得很快,劉備打算三訪孔明。
三人第三次來到隆中,離草屋還有半里多地,劉備便下馬步行。
這時,諸葛亮在午睡,為了不打擾他,劉備恭敬地在臺階下等候。
張飛見了,很生氣,想放火,但沒有。
孔明醒來,談論起國家大事.諸葛亮見劉備三顧茅廬,誠心誠意,便答應與劉備共圖大業。
三顧茅廬后來成為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
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擴展資料
本故事的人物介紹
1、劉備簡介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后參與鎮壓黃巾起義。
與關羽、張飛先后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
陶謙病亡后將徐州讓與劉備。
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后于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后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2、諸葛亮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稱伏龍)。
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
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郡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隆中)“躬耕隴畝”。
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
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于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