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與實踐
書中記錄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生,書中刻畫了一個個逼真的場景,書中甚至可以描述整個世界,書中好像什么都包含了。
愛書者總是把讀書推崇備至,我卻不以為然。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有些人總是迷信書,甚至出現過類似“削足適履”的笑話。
書上有可考證的就不說了,單說時下曾經流行的幾則故事吧。
先是有信《把吃出來的病還吃回去》吃到綠豆大漲價的,再是有仍把“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作為校訓以至于“無限”到不相信學生的創造力而扼殺天才想法的。
最近比較流行學美食的書籍,據說有些人迷信所謂的美食書籍迷信到不相信自己的味覺系統,明明鹽放到吃起來苦的程度了,還說:這是按照書上的比例放的。
這些可不是笑話,往往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與其過于迷信書而忘記了自身存在的價值甚至忽略自身的創造力,還不如無書的好。
讀書應該指導實踐,書與實踐脫軌則沒有實際意義。
一本叫做《學習方法指南》的書若是不能與我們的學習實踐結合起來,這樣的所謂“指南”書又能有什么意義呢?當然,市面上諸如什么什么“指南”書還真不少,而且也偏有人相信這些所謂的“指南”,或許這些“指南”真的對某些人某些事有幫助,但若所有人都用這些指南去指導自己所有的實踐,則肯定會鬧出不少笑話來。
簡言之,能指導實踐的書才可以讀一讀或者結合自己的實踐參考一下,但也不應該把它推崇備至。
只有在有了實踐以后,我們才能把書讀得更透,或者說只有實踐才能讓書更有閱讀價值。
中國古典文學著作《紅樓夢》,可以說是古代愛情小說和封建社會的一個精彩寫照。
《紅樓夢》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在于它抓住了人們的心理,使人們產生了共鳴。
然而,大多數中小學生對于《紅樓夢》幾乎沒有什么感覺,有些人甚至十分厭惡。
而很多成年人則能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并且樂在其中。
其原因就在于成年人相對中小學生來說,有著更豐富的人生閱歷。
一個沒有戀愛經歷的人怎能體會到愛情的酸甜苦辣咸?一個沒有經歷過家庭變故的人又怎能體會到“賈史王薛”興盛衰落的咸辣苦甜酸?外國間諜名著《柏林諜影》是一本刻畫二戰時期美國和前蘇聯暗地斗爭故事的小說。
人們現在能理解是因為現在離二戰還不遠,而且人們能理解各個國家里的明爭暗斗,就像中國和美國的那種微妙關系。
人們能夠理解書里的各種背叛,是因為人們或多或少有被騙、背叛等的經歷。
至于那些學術文章,則只有對特定學術領域有研究的人才能理解得透。
所以書只有基于你的實踐才更有閱讀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把讀書推崇備至,更不能把它當做法寶。
我們必須明確: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實踐才能讓書讀得更透,實踐也才能讓我們有更好的書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讀書和實踐的關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