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一個多么響亮的名字,她以蜿蜒萬里和氣魄雄偉而享譽世界,多種耀眼的光環纏繞使她成為中國的象征和驕傲,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她已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成了一種精神和動力。
“不到長城非好漢”登上長城,是我多年的愿望。
在這個暑假,我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相約北京采訪大行動”夏令營,借此機會終于如愿以償,也有機會飽賞長城的壯觀奇景。
那是一個碧空如洗的早晨,我們乘坐的汽車在北京郊外的公路上飛馳著。
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遠處呈現出起伏的山的輪廊。
同學們都伸長脖子,向窗外張望。
只見黛色的群山上,臥著一條灰白色長龍,蜿蜒盤旋。
這就是以驚人的長度和雄偉的氣魄聞名于世界的萬里長城!
八達嶺聳立在北京西郊,遠望起伏連綿,近看山嶺陡峭。
長城盤旋在山梁上,像騰飛的龍。
站在長城上往下看,只見停車場的一輛輛轎車如甲蟲,一個個行人如螞蟻;往上仰望,藍天白云,烽火臺傲然挺立。
登長城看起來容易,走起來氣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漢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滿面。
媽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到了長城不自滿。
”聽了媽媽的鼓勵,我又堅持往上登,終于登上了八達嶺長城高處--烽火臺。
爸爸告訴我:這是古代秦朝,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勞動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磚石砌成的。
以后逐漸連成了萬里長城。
我們的心情都很激動,從不同角度,選取不同的景點,拍下了10多個鏡頭。
爸爸還給我講了關于長城的故事。
我將撫摸長場面,看看長城的雄偉壯大,也感受到了秦代的“悲劇”,明白長城的思想價值、經濟價值、政治價值和軍事價值。
那是我一輩子學不完,用不盡的,我還沒到過長城,可長城的真正意義、價值,那高大的形象,永遠樹立在我心中。
擴展資料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
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墻,而是以城墻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御體系。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陜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
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其中河北省境內長度2000多千米,陜西省境內長度1838千米 。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