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
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
”“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么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
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松松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仿佛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
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
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
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于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于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
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
而后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象,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征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朱自清的散文《綠》主要寫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