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段淑君 散文篇幅短小,它一般沒有小說那樣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戲劇那樣激烈的矛盾沖突,因而,散文要吸引讀者除了要靠它優美的意境之外,還要靠語言的藝術魅力。
而散文的意境美,也要靠語言來表現。
鑒賞作品的語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準確、簡練、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體味褒貶、語體、形象、感情等語言的色彩特點;二是要理解煉句的深刻與含蓄;三是賞析造句的整齊與多變,如長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四是分析作品所運用的修辭手法;五是體味作品的語言風格。
授之以漁——方法技巧展示散文的語言感情色彩濃厚,委婉含蓄,聲調和諧,表現力強。
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它在語言環境中的特定含義,要結合上下文,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的語言風格,甚至修辭,才能既理解詞語的表層意義,又理解其深層含義。
散文語言鑒賞題是閱讀中難度最高的題目,常常令同學們覺得無從下手,下面筆者結合不同的題型,探討解題的思路,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
一、 品味遣詞的精妙與色彩作為文章中的“重要詞語”,往往是使用的比較準確生動且比較有含義的詞語,它的含義除了準確、恰且之外,還往往與作者的思想觀點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選詞往往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當然,有時也帶有顏色本身的一種本意色彩。
一個詞語的含義除了本義外,還有比喻義、隱含義、臨時義、色彩義、情感義等不同意義,因此,理解這類詞語時必須要與文章的思想內容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到位。
例1.起始句中,作者稱青菜為“土地美麗的女兒”,結尾中改稱“土地忠誠的女兒”,為什么措詞發生了變化? 相關語段:可愛的青菜,土地美麗的女兒,請用你樸素的光輝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
生動與純粹,簡潔與豐潤,這些高貴品質的融匯,于人何等艱難,于你何等自然。
我不知道哪一種綠色能像你一樣始終放射著家園的溫馨。
…… 你翩然地走過土地的胸膛,順著陽光的導引來到我的身旁。
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煩惱和疲倦。
我這個自以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彎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輕輕撫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軀體,漸漸感到自己的靈魂也在長出根來,努力扎入土地內部。
…… 啊,可愛的青菜,土地忠誠的女兒,請賜給我你蓬勃的生機和一切的美德! (節選自1993年高考試題《青菜》)【分析】這道題考查的是“美麗”和“忠誠”兩個詞語詞義的區別,但要正確解答這個問題,不僅要從選詞的準確與生動方面考慮,還要從上下文的內在聯系、全篇的主旨入手。
作者先寫的是青菜的外部形態——它美麗的綠色和謙卑的形態,因此開頭用“美麗”一詞與它外部特點吻合,也很準確;之后,作者進而寫青菜的品德,用“忠誠”正好與它的內在美德吻合。
而全文主旨是贊美青菜,學習它的好品德,作者用“美麗”和“忠誠”也正吻合了文章的中心。
總之,描寫的對象發生了變化,因而措詞也跟著變化。
解題指津:詞語選用一般都比較準確生動,結合語境分析其準確與生動的表現義,如有修辭也要分析修辭義及效果,再聯系作者情感答出作者的感情義。
鑒賞散文選詞的精妙時,還可結合文字的整齊之美、參差之美、形象之美、色彩之美、音韻之美等。
參考答案:作者從“青菜”的外部色彩寫起,進而寫它的內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結尾句的措辭有了變化。
二、理解煉句的深刻與含蓄優秀的作者,有時為了表達思想的需要,往往在他們的作品中寫一些語意深刻、耐人尋味的句子。
在閱讀中,我們不僅要懂得這些句子的表面意思,還要深入領會它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語意含蓄深刻的句子要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如果有藝術手法,還要確認手法,分析效果。
例2.怎樣理解第六段“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這句話的含義?文章結尾強調“該有人為黃河作傳的,那應是中國人的自傳”,這句話有什么含義相關語段:黃河之水天上來,如果說往前往后的黃河都是平面的話,到了壺口,黃河一下子像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來。
這時的黃河是立體的黃河了,像猴子站立起來是人進化的重要標志,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就像個頂天立地的人活了。
活了便要說話,那浪濤卷起雷鳴般的吼聲,便是她第一聲啼哭,第一聲就不同凡響。
注視著從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無羈絆的狀態下的興奮和放縱。
那啪啪的水擊之聲便是歡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盡致。
看久了,心也會溶進那飛濺的黃色水流里。
抬起頭,極目四望,北方,陽光打過去,一片白色,水和天連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會漸漸寬闊,畢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終結抑或是升華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氣和。
只有在這里,給予黃河的天地竟僅僅小到一個壺口,考驗也就在這里了。
過去了,黃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沒有什么能擋住她的了,一瀉千里,奔流到海不復還。
看看空中的水汽,聽聽大地的回音,便會知道黃河的自信和決心。
躍過去,一躍就是五千年,或七十萬年,或是一百七十萬年,肯定還要久遠。
司馬遷會不會從這里受到了鼓舞,而將那漢代的竹簡寫盡寫穿?易水該是黃河的分支吧,要不荊軻怎么會有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氣概和性格?這才是中國的河。
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豐鎬,就是大秦的咸陽。
就是盛唐的長安。
半坡人該是在這兒舀過水吧?秦贏政該是從這里出過兵飲過馬吧?有這樣的水,還有什么可怕的呢?還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路德維希①為尼羅河作傳,也該有人為黃河作傳的,那應是中國人的自傳!(選自《散文選刊》1997年第12期中《壺口的黃河》,有改動)注:①埃米爾??路德維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國著名傳記作家,著有《地中海傳》、《尼羅河傳》等。
【分析】此題第一問考查的是對抽象語句的理解能力。
“黃河站立起來也是一個飛躍”用了擬人修辭。
分析題干,“也是一個飛躍”是說現在的黃河與以前不同。
文中有“這時的黃河……是一個飛躍”的句子,怎么“飛躍”,答案肯定藏在后面。
后面的文段講了一層意思:這時的黃河活了,有了毫無羈絆的興奮和放縱。
再往下搜索到了第二自然段“考驗也就在這里……”,是說黃河到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勢。
按照這兩點組織語言做答即可。
解題指津:理解抽象語句的含義應先找出關鍵詞,再結合語境解釋關鍵詞的語境義,分析修辭答出修辭義,聯系感情,最后總結詞語及句子中作者的感情義。
參考答案:(1)站起來的黃河“像人一樣活了”,體現出生命的淋漓盡致的活力(或表現出“生命在毫無羈絆的狀態下的興奮和放縱”);(2)經受壺口的考驗后,黃河從此便無法阻擋,一往無前。
【分析】此題第二問考查對含蓄語句的理解能力,也是對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及推斷能力。
結尾句已“跳出”了壺口黃河這個中心,它是從另外的角度對黃河的一種贊美,為什么要贊美它?先對文意梳理一下,再分析本句子,本句子有三層含義:“該有人”“應是中國人” “中國人的自傳”,這三個詞語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強調其含義的,對這三個詞語分別作答即可。
解題指津:理解含蓄語句的含義也是應先找出關鍵詞,再結合文意解釋關鍵詞的語境義,關注句子的位置答出句子的位置作用,最后答出句子與中心思想的關系。
參考答案:(1)“該有人為黃河立傳”,因為黃河體現了中國的歷史與中國人的精神(或因為黃河哺育了中華文明)。
(2)“應是中國人的自傳”,是指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為黃河作傳,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羅河那樣由歐洲入來作傳。
(3)中國人通過為黃河作傳來表現中國人的歷史和精神,所以是“中國人的自傳”。
學以致用——邊練邊思邊悟一、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腳下突然平實,眼前突然空闊,怯怯地抬頭四顧,山頂還是被我爬到了。
完全不必擔心棲宿,西天的夕陽還十分燦爛。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
光與影以最暢直的線條流瀉著分割,金黃和黛赭都純凈得毫無斑駁,像用一面巨大的篩子篩過了。
日夜的風,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蕩,那是極其款曼平適的波,不含一絲漣紋。
于是,滿眼皆是暢快,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
色彩單純到了圣潔,氣韻委和到了崇高。
…‥ 是的,這無論如何不是它來的地方。
要來,該來一道黃濁的激流,但它是這樣的清澈和寧謐。
或者,干脆來一個大一點的湖泊,但它是這樣的纖瘦和婉約。
按它的品貌,該落腳在富春江畔,雁蕩山間,或是從虎跑到九溪的樹蔭下。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
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
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歷史才有風韻。
節選自余秋雨的《沙原隱泉》有刪節1、品味上文劃線句子的用詞特點。
2、 理解加點句子的含義。
3、 如何理解最后這段話的深刻內涵。
二、閱讀下文,回答文后問題。
秋天的況味林語堂……于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
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并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
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
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時中,我于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
秋是代表成熟,對于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
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
那時的溫和,如我煙上的紅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溫香罷了。
或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煉達,宏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
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結實的意義。
在人生上最享樂的就是這一類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為佳。
煙也有和烈之辨。
雪茄之佳者,遠勝于香煙,因其味較和。
倘是燒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紅光炙發,有無窮的意味。
鴉片吾不知,然看見人在煙燈上燒,聽那微微嗶剝的聲音,也覺得有一種詩意。
大概凡是古老,純熟,熏黃,熟煉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
如一只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是使我感到同觀人燒大煙一樣的興趣。
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塊熏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如女人發育健全遭遇安順的,亦必有一時徐娘半老的風韻,為二八佳人所絕不可及者。
節選自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有刪節1、“秋天的況味”“況味”的含義。
2、文中畫線句“這是我所謂秋天的意味”中“意味”指什么?(整合文中的話概括) 3、談一談選文的語言特點。
參考答案:一、1、參考答案:用豐富的色彩來突出語言的華麗,如“金黃和黛赭”;用文言的詞語來突出語言的典雅,如“清澈和寧謐,纖廋和婉約”;還注重詞語的整齊及音韻上的節奏,如:“浮囂以寧靜,躁急以清冽,……”等2、“色彩單純”是指遼闊的大漠中只有金黃和黛赭兩種顏色;“圣潔”指金黃的高貴,黛赭的莊重;“委和”指夕陽下純凈、高貴的大漠,“崇高”在沙漠這種純凈、高貴的環境中,心中升起崇高的感覺。
3、⑴荒漠中山水搭配產生的神韻;⑵人生、世界、歷史的神韻需要和諧來創造;⑶人生應該回歸最高的真實——寧靜、清冽、平實、明麗的人生。
二、1、“況味”的含義是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
2、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炎熱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秋林古氣磅礴氣象。
秋是代表成熟,有古色蒼蘢之概,不單以蔥翠爭榮了。
3、語言節奏優美、歡快,表達方式也是聊天式的浩浩蕩蕩,并用幽默比喻的寫作手法表現作者所走過的心路旅程,全文幽默而機敏,讓人讀后回味無窮。
如何賞析古詩詞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鑒賞內容可以按照表達方式、寫作手法、修辭方式、用詞特點等四個角度劃分為五個類型:1.景景關系。
從詩歌景物與景物之間的關系分析,常見的表達技巧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今昔對比、樂哀結合等,其他的還有如明暗對比、抑揚結合、以小見大等。
2.景情關系。
從詩歌景物與抒情的關系分析,表達技巧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修辭手法。
古典詩歌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對偶、用典、化用、互文、雙關等。
4.寫作手法。
從詩歌的結構特點分析,表達技巧有渲染、烘托、對比、象征、鋪陳、照應、過渡等。
5.詞語使用。
從詩歌內容上分析,表達技巧有詞語的作用(結構、內容兩個方面)、詞語替換的優劣、詞性體現意義等。
一、表達方式(一)景景關系。
所謂景與景之間的關系,是指詩歌為了表現詩人的某種情感在描寫景物時景物與景物之間形成的動靜、虛實、古今、明暗、樂哀(還有抑揚、大小、明暗等)等關系。
1.動靜結合。
【命題熱點】所謂動靜結合,就是詩歌通過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來表現景物的特征,從而表現詩人的情感。
【名題精講】(2005年全國卷Ⅲ)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雨后池上劉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
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
【答題思路】解答這類題目,可以分為三步:①理解詩歌,分析景物關系。
詩歌描寫了一場雨后水池情況,從景物的動與靜看,靜景有“水面平”、“明鏡”、“照檐楹”,動景有“東風”“忽起垂楊柳”“萬點聲”等;再分析景物之間的關系,詩歌為了表達水池的平靜,先描寫靜景,然后寫動景,以動襯靜,動靜結合。
②分析題干,確定答題思路。
分析詩歌的目的是回答問題,所以對題干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問要求回答詩歌是如何表現水面平靜的,一般的答題思路是:直接引用詩歌詞句——對詞句做適當的解說或翻譯——分析這些詞句與題干之間的關系——評價詞句使用的優點(有時是缺點)——表達的詩人情感(或詩歌主題)。
對于第二問,除了上文要求思考的問題外,還要思考景物與景物之間的關系,即以動襯靜還是以靜襯動。
③確定語句,按照習慣行文。
通過對答題思路的分析,確定答題的重點詞語,然后根據現代漢語習慣形成流暢的語言。
【參考答案】(1)水面如同輕輕磨過的明鏡一樣,倒映出池塘邊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現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
(2)一、二兩句以“水面平”、“明鏡”、“照檐楹”等寫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靜態。
三、四兩句用“忽起”、“垂楊舞”及垂楊葉上的雨滴被風吹到荷葉上發出的“萬點”聲響等,表現了雨后池上的一種動態之美。
詩既寫出了靜態,又寫出了動態,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圖。
2.今昔對比【命題熱點】一般的憑吊詩、詠懷詩等都描寫憑吊的古戰場、古遺跡等,通過此地當年的熱鬧、繁華等與如今的蒼涼、孤寂對比,表現此地的昔盛今衰,表達詩人的壯志難酬、韶光易逝、傷感哀怨或提醒當權者吸取前朝的經驗、教訓等。
【名題精講】(2007年陽春一中模擬)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后面的問題。
金谷園杜牧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注】①金谷園:西晉豪富石崇的別墅。
②墜樓人:指石崇的愛妾。
③這首詩寫作者途經金谷園故地,因見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懷古之思。
(2)從對比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這首詩。
【答題思路】所謂“對比”,從景與景之間的關系分析,無關乎是動靜、虛實、古今、樂哀、明暗、大小、抑揚等。
分析今昔對比時,要密切關注詩歌描寫的如今景物的荒涼、破敗以及這種景物體現啊的市人大餓情感。
答題思路:詩歌描寫此地古時繁華的詞句——解釋這些詞語表現的景物特征——列舉描寫此地當今景物的詞句——解釋這些詞語體現的景物特征——表達的詩人情感(詩歌的主題)【參考答案】(2).第一句“繁華事散逐香塵”指金谷繁華的往事,已經隨香塵飄忽而去,如今金園已是荒蕪一片了:“流水”“青草”“日暮”“啼鳥”“落花”,一派衰敗的景象,昔盛今衰的對比中,表達詩人沉重的傷感。
3.虛實結合【命題熱點】所謂動靜結合,就是詩歌通過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來表現景物的特征,從而表現詩人的情感。
【名題精講】(2006年天津卷)閱讀下面的詩,回答間題。
涼州詞(其一)張籍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注】磧(qì)沙漠。
練,白絹,絲織品的一種。
(2)本詩運用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題思路】分析題干要求:題目要求回答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襯托手法的運用,一是虛實相生手法的運用。
就虛實相生手法運用的答題思路是這樣的:找出實寫、虛寫的語句——分析實寫、虛寫景物之間的關系——表達詩人的情感【參考答案】(2)遠與近、高與低、動與靜、抑與揚的襯托對比。
前兩句實寫,后兩句以虛為主,虛中有實,虛實結合。
4.樂哀結合【命題熱點】樂哀結合的寫作技巧中多是以樂寫哀。
以樂寫哀指詩歌通過描寫歡快的景物來表現悲哀的情懷,通過景物與情感之間的對比,更加表現詩人的悲情。
【名題精講】(2007年豫東示范高中模擬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問題。
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請分析詩歌是如何以樂景寫哀情的。
【答題思路】回答這類問題,首先分析詩歌描寫了哪些景物,哪些是歡樂的景物、哪些是悲涼的景物;然后分析所有景物體現的詩人的情感,一般這種情感是悲涼的;最后分析這種情感與詩人之間的關系。
答題思路是:寫出詩歌表現歡樂情感的景物的詞句——解釋景物體現的情感——分析詩人真實的情感——運用術語照應題干。
【參考答案】詩歌的第一句用“花滿枝”表現江南美麗的風景;第二句直抒胸臆,用“堪悲”表現寒食節自己生活的悲苦;三、四句寫寒食節不吃飯食的原因。
詩歌以江南的美景反襯詩人的悲情,以樂景寫哀情,表達出詩人在寒食節思念家鄉、親人的情感。
(二)景情關系。
詩歌抒發情感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間接抒情。
所謂“直抒胸臆”指直接表達詩人的情感。
而“間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寫,表達詩人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
1.寓情于景。
【命題熱點】寓情于景的特點在于一首詩(或某幾句詩)中只有景物的描寫,沒有直抒胸臆的詩句,詩人的感情全部蘊含在描寫的景物上。
寓情于景的說法還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名題精講】(2007年江蘇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鷓鴣天·送人辛棄疾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