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祈求
作者:林敬鈞 我曾經在長城上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畫家畫鷹。
在北方特有的那種干燥湛藍的天空下,蒼勁古樸的長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
畫家在一塊白布上潑墨揮毫。
長城上的風揚起老人的白發,鼓動每一個人的衣襟。
他展開那面墨汁未干的鷹旗。
雄鷹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陽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獵獵作響的鷹旗上。
一瞬間,我忽然感覺到一種熱血沖破冰層的眩暈,一種沉淀壓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發:天空、陽光、長城、老人、長風、鷹。
那不是我第一次見到鷹,卻是第一次為鷹震撼。
那個被嚇呆的小孩這時才清醒過來,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著的鷹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來,一邊撿石塊,一邊大聲地罵。
那只蒼老的鷹聳著翅,掙扎著,發出一串低沉鳴音。
它的聲音在顫抖。
我分明地感到一種蒼白而強烈的悲愴冷冷地漫過心頭。
我攔住那個小孩,叫他滾。
鷹漸漸停止了掙扎,靜靜地倒吊在高高的鷹架下。
利爪筆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園、夢想、榮耀和驕傲。
四下沉悶,天地間只有蟬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鷹是否會流淚。
那夜我在山頂坐了很久。
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風,山下有樓。
我在山頂大夢一場,一顆淚珠從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兩只鷹的時候,蒼老的鷹依然倒吊著,剛剛死去。
喂鷹的人說,野生的鷹是沒法養活的——它不吃東西。
他告訴我那只年輕的鷹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藍色的,一切都很安靜。
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陽光和鼓動衣襟的長風,想起傷痕累累的長城上那面獵獵的鷹旗。
我不知道那只年輕的鷹在尋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縛的鷹對祖先血脈相承的東西的渴求——雖然它一生未曾飛翔。
我知道鷹的靈魂在天上。
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們,給鷹一顆高飛的心,讓高飛的靈魂永不沉淪。
(選自《美麗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 16.第三段說作者“不是第一次見到鷹“,為什么在這里“第一次為鷹展翅”?(5分)
17.作者為什么會夢到“一顆淚珠從天上落到我的手上”?(4分)
18.文中“年輕的鷹”有哪些特點?作者借它表達了什么意思?(5分)
19.下列對本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4分)
A. 作者寫南方紀念品鳥精致而安全的巢,是為了與鷹的巢穴造成對比,反襯鷹的敏銳與高傲。
B. 作者用年輕鷹的茫然冷漠襯托蒼老鷹的高傲暴烈,意在表明,離開天空鷹就失去了靈魂。
C. 作者描寫遭到戲弄后鷹的動作、神態、聲音,使其內在的心理和性格得到了充分 展現。
D. 作品通過對小孩無知行為的描寫,對人類殘害動物,虐待人才的行為給予了有力的批判。
E. 文章用象征手法,通過對蒼鷹性格及命運的敘寫,表達了對志在高遠的奮飛精神的渴望。
參考答案:
16.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天空、陽光、長城、長風、潑墨揮毫的老人——開闊而充滿動感的場面,傳達著一種振奮、豪邁的氣勢,與鷹的奮飛精神共震,讓人熱血沸騰。
(5分)
17.天上落下的淚,是鷹的淚。
鷹高傲、兇猛,卻被捆在架上無法高飛,當尊嚴受到冒犯卻無法還擊時,心中當然充滿強烈的悲愴。
作者用夢到鷹淚的描寫,表達了對奮飛者厄運的深深的同情及怨憤。
(4分)
18.人工孵化的;目光遲滯,茫然冷漠;有著祖先的血脈,卻從未曾飛翔。
作者希望不要人為地制造能力退化,讓高飛的靈魂永不沉淪。
(5分)
19.C E
A.反襯的應是:鷹是“飛翔的精靈”“永不留戀巢穴的溫暖與安樂”。
B.蒼老的鷹并沒有失去靈魂。
D.“虐待人才的行為給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沒有根據。
活在天地間——《祈求》一文賞析
方金先
鷹,翱翔天地間的精靈,自由、力量的象征。
**《沁園春·長沙》中的詩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曾使多少人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鷹的生命在天空,鷹的理想在天空,鷹的靈魂在天空。
散文《祈求》卻讓我們看到被束縛的鷹的痛苦、無奈和反抗,它對自由的渴盼,強烈的生命尊嚴,令人肅然起敬。
文章高妙之處在于通過對兩只鷹的對比描寫,表現了生命自由的可貴、生命尊嚴的可敬、靈魂將逝的可悲。
呼喚尊重生命,增強生命意識,透視出一種人生哲理。
公園里,兩只鷹并立于鷹架上。
那只“蒼老”的鷹,“羽毛零亂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鐵鏈,它埋頭翅間”,“羽毛零亂而支楞突兀”顯示出它失去自由后的反抗。
它是野生的,曾有美好的夢想,搏擊長空的輝煌。
它無畏、兇猛,不讓自己活在“溫暖與安樂”中,甘愿接受風雨的洗禮,在與風雨抗擊中實現生命的價值。
“粗大的鐵鏈”只能拴住它的身體,卻拴不住它的靈魂,止不住對自由的追求,滅不了生命尊嚴。
一次次挑逗激起它一次次反抗。
面對扔過來的香蕉皮,它猛地昂起頭,“眼中凌厲”、“閃電般地直掠下來”,更是聳翅、掙扎,發出低沉的鳴音。
顫抖中藏著憤怒,藏著無畏的抗爭、不屈從的意志。
它不吃東西,無法養活,是它不愿茍活,它知道生命把握在自己手中。
“不自由,毋寧死”,倒吊在鷹架上,靜靜死去。
死得悲壯,帶著夢想、榮耀和驕傲,利爪直指天空,高傲地離開。
死的是軀體,不死的是尊嚴。
它雖蒼老,但有一顆“年輕”的有活力的心。
相比之下,那只體貌“年輕的”鷹,由于是人工孵化,“一生未曾飛翔”,沒有自由的體驗,長期的人類馴化,使它的心漸漸老去,靈魂將逝。
它“目光遲滯”、茫然,面對同伴的不幸,只是展翅站穩,無動于衷。
它心里已被拴上一條無形的、威力無比的“鐵鏈”。
它無法擺脫對人類的依賴,漸漸失去鷹的個性。
也許蒼老的鷹的反抗、不馴能給它一點啟示,“茫然的目光”中有點渴求——渴求飛翔,但它沒有飛翔的機會,沒有獨立生存的體驗,可能屈死在人類的“愛護”中。
作者發出沉重的祈求:“給鷹一顆翱翔的心,讓高飛的靈魂永不沉淪。
”這是對生命意識的呼喚,也是對人類漠視生命尊嚴的譴責。
只有經歷過、體驗過,才懂得生命的美麗,自由靈魂的可惜。
不僅鷹如此,人更如此。
本文還通過三個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經歷的人對鷹的不同態度的對比,表現不同的人生感悟。
小孩“無知”,涉世未深,沒有經歷風雨洗禮,如一張白紙,難以體察生命的真正內涵,對自己干的蠢事感到“得意”,對鷹的反抗感到氣憤。
我——一個正經風雨洗禮的人,正體驗著生活的各種滋味,對世事有深刻的認識,所以對小孩的妄舉加以訓斥,對鷹的不幸感到悲愴,為它的抗爭感到震撼,為之落之,為之祈求。
長城上的老畫家,已飽嘗太多的生活苦難,對人世間的一切大徹大悟,對鷹不再是崇敬,而與之合一。
那雄鷹起伏振翅,欲破空而上的強勁英姿,爆發的那種壓抑已久的力量,也許就是老人滄桑一生、挑戰命運、永守氣節、頑強不屈的人格宣言。
鷹即是人,人即是鷹。
他的夢想,他的奮斗已寄托在鷹旗上,在陽光下一起放飛,自豪、悲壯。
本文的價值遠不只這些,更讓我們從鷹的身上得到人生的啟迪。
兩只鷹的遭際顯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歷程,兩種不同的人生價值。
活如“蒼老的鷹”,有夢想、追求,一生的磨難,煉就獨立的個性、不屈的品行、高尚的靈魂。
有遨游世間的自由,有搏擊風雨的榮耀。
無畏、奮爭,有尊嚴、不茍活。
做真正的天地英雄。
活如“年輕的鷹”,一生安適、無憂,順從別人的意志,聽從命運的擺布,屈從世俗的權勢,仰人鼻息。
冷漠,茫然,喪失人格尊嚴,無法品味做人的滋味,空有人的軀殼。
作者不僅為鷹祈求翱翔的心,更為人類祈求為人的價值。
縱觀中華民族千年歷史,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為了獨立、自由,歷經艱難,不屈不撓,頑強斗爭,贏得做人的尊嚴,贏得中華民族的尊嚴。
有傷痕累累而永不倒下的長城作證。
為人當如雄鷹,樂于迎接風雨洗禮;為人當如雄鷹,敢干維護人格尊嚴;為人當如雄鷹,做個活在天地間的強者。
另外,《祈求》一文還展示出一幅幅悲壯的畫面,善于營造情感氛圍。
無論古樸長城的獵獵鷹旗,還是危崖峭壁上的粗枝陋巢,抑或蒼鷹為了尊嚴的苦苦掙扎,都能激發讀者心靈感悟,或生敬仰之情,或生悲憐之情。
在這情感的起伏變化中極大地滿足閱讀快感。
總之,《祈求》無論從立意、構思還是語言表達上看,都是上佳之作,值得我們玩味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