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1、敘事散文
敘事性散文指以記人敘事為主,又洋溢著濃厚抒情氣氛的散文。
以對人和事物的具體敘述和描繪為其突出特色,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
它側重于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
它在表現手法上與小說相似,但不象小說那樣用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魯迅的《藤野先生》和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是優秀的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敘事散文。
2、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感情的散文。
它雖然也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
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一般都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
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作者常常運用象征和比擬的手法,將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與詩近似,但又不象詩那樣講究節奏和聲韻,茅盾的《白楊禮贊》和魏巍的《依依惜別的深情》是我國當代抒情散文中的優秀作品。
3、哲理散文
講哲理,論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
分為:經典哲理散文,愛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誼哲理散文。
以一件事開頭,論述道理,加以評論總結。
哲理散文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之外,還具有行文對仗的特點,十分有韻味,不僅余音繞梁,而且內容豐富,比起哲理詩歌、記敘文、議論文來,語言優美。
擴展資料:
在中國古代,散文是與韻文相對而言的,除了詩歌以外的作品幾乎都可以歸入它的范疇。
“五四”新文學運動期間,長期以來被排斥于正宗之外的小說與戲劇創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視。
隨著西方近代文藝理論的介紹,散文的概念也得到了新的確定,成為與詩歌、小說、話劇并列的一種文學形式。
中國現代散文就是在吸收外來思潮和接受固有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式豐富多樣,舉凡雜感、短評、隨筆、速寫、游記、書信、日記、報告、通訊、特寫等等,都可以歸入它的范疇。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