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山居 作者:余光中
書齋外面是陽臺,陽臺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彎,山是青郁郁的連環。
山外有山,最遠的翠微淡成一裊青煙,忽焉似有,再顧若無,那便是,大陸的莽莽蒼蒼了。
日月閑閑,有的是時間與空間。
一覽不盡的青山綠水,馬遠夏圭的長幅橫披,任風吹,任鷹飛,任渺渺之目舒展來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個月了。
十八個月,也就是說;重九的陶菊已經兩開;中秋的蘇月已經圓過兩次了。
海天相對,中間是山;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藍光里;也還有一層輕輕的海氣,疑幻疑真,像開著一面玄奧的迷鏡;照鏡的不是人,是神。
海與山綢繆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間,還是山誘俘了海水;只見海把山圍成了一角角的半島,山呢,把海圍成了一汪汪的海灣。
山色如環,困不住浩渺的南海,畢竟在東北方缺了一口,放墻桅出去,風帆進來。
最是晴艷的下午,八仙嶺下,一艘白色渡輪,迎著酣美的斜陽悠悠向大埔駛去,整個吐露港平鋪著千頃的碧藍;就為了反襯那一影耀眼的潔白。
起風的日子,海吹成了千畝藍田,無數的百合此開彼落。
到了深夜,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遠遠近近,零零落落的燈全睡去,只留下一陣陣的潮聲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節奏撼我的心血來潮。
有時十幾盞漁火赫然,浮現在闃黑的海面;排成一彎弧形,把漁網愈收愈小,圍成一叢燦燦的金蓮。
海圍著山,山圍著我。
沙田山居,峰回路轉。
我的朝朝暮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
在此中度過,我成了山人。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經代我答了。
其實山并未回答;是鳥代山答了;是蟲,是松風代山答了。
山是禪機深藏的高僧,輕易不開口的。
人在樓上倚欄桿,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羅漢疊羅漢;相看兩不厭。
早晨,我攀上佛頭去看日出,黃昏,從聯合書院的文學院一路走回來,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勢,比佛肩要低,卻比佛肚子要高些。
這時,山什么也不說,只是爭噪的鳥雀泄漏了他愉悅的心境。
等到眾鳥棲定,山影茫然,天籟便低沉下去,若斷若續,樹間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間的吟哦又四起。
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式和地位都相當于佛的肚臍,深凹之中別有一番諧趣。
山谷是一個愛音樂的村女,最喜歡學舌擬聲,可惜太害羞。
技巧不很高明。
無論是鳥鳴犬吠,或是火車在谷口揚笛路過,她也要學叫一聲,落后半拍,應人的尾音。
從我的樓上望去,馬鞍山奇拔而峻峭,屏于東方,使朝暉姍姍其來遲。
鹿山巍然而逼近,魁梧的肩曾遮去了半壁西天;催黃昏早半個小時來臨,一個分神,夕陽便落進他的僧袖里去了。
一爐晚霞,黃銅燒成赤金又化作紫灰與青煙,壯哉崦嵫的神話,太陽的葬禮。
陽臺上;坐看晚景變幻成夜色;似乎很緩慢,又似乎非常敏捷,才覺霞光烘頰,余曛在樹,忽然變生咫尺,眈眈的黑影已伸及你的肘腋,夜,早從你背后襲來。
那過程,是一種絕妙的障眼法,非眼睫所能守望的。
等到夜色四合,黑暗已成定局,四周的山影,重甸甸陰森森的,令人肅然而恐。
尤其是西屏的鹿山,白天還如佛如增,藹然可親,這時竟收起法相,龐然而踞,黑毛茸蒙如一尊暗中伺人的怪獸,隱然,有一種潛伏的不安。
千山磅礴的來勢如壓,誰敢相撼?但是云煙一起,莊重的山態便改了。
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回瀾里,載浮載沉。
八仙嶺果真化作了過海的八仙,時在波上,時在彌漫的云間。
有一天早晨,舉目一望,八仙和馬鞍和遠遠近近的大小眾峰,全不見了,偶爾云開一線,當頭的鹿山似從天隙中隱隱相窺,去大埔的車輛出沒在半空。
我的陽臺脫離了一切;下臨無地;在洶涌的白濤上自由來去。
谷中的雞犬從云下傳來,從遼遠的人間。
我走去更高處的聯合書院上課,滿地白云,師生衣袂飄然,都成了神仙。
我登上講壇說道,煙云都穿窗探首來旁聽。
起風的日子,一切云云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拭凈,水光山色,纖毫悉在鏡里。
原來對岸的八仙嶺下,歷歷可數,有這許多山村野店,水滸人家。
半島的天氣一日數變,風驟然而來,從海口長驅直入;腳下的山谷頓成風箱,抽不盡滿壑的咆哮翻騰。
躁蹲著羅漢松與蘆草,掀翻海水,吐著白浪,風是一群透明的猛獸,奔踹而來;呼嘯而去。
海潮與風聲,即使撼天震地,也不過為無邊的靜加注荒情與野趣罷了。
最令人心動而神往的,卻是人為的騷音。
從清早到午夜,一天四十多個班,在山和海之間。
敲軌而來,鳴笛而去的,是九廣鐵路的客車,貨車,豬車。
曳著黑煙的飄發,蟠婉著十三節車廂的修長之軀,這些工業時代的元老級交通工具,仍有舊世界迷人的情調,非協和的超音速飛機所能比擬、山下的鐵軌向北延伸;延伸著我的心弦。
我的中樞神經,一日四十多次,任南下又北上的千只鐵輪輪番敲打,用鋼鐵火花的壯烈節奏,提醒我,藏在谷底的并不是洞里桃源;住在山上,我亦非桓景,即使王粲,也不能不下樓去:
欄桿三面壓人眉睫是青山
碧螺黛迤邐的邊愁欲連環
疊嶂之后是重巒,一層淡似一層
湘云之后是楚煙,山長水遠
五千載與八萬萬,全在那里面……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批評家、翻譯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蘇南京 ,曾就讀于金陵大學外 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 ),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
1952年畢業于臺灣大學 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LOWA)藝術碩士。
先后任教臺灣東吳大學、師范大學、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 長。
曾獲得包括《吳三連文學獎》、《中國時報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臺灣所有重要獎項,已出版詩文及譯著共40 余種。
2012年4月,84歲的余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余光中沙田山居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