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江蘇高郵人,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
汪曾祺的父親多才多藝。
汪曾祺的審美意識的形成,與他從小看父親作畫有關。
父親的隨和、富于同情心,對汪曾祺日后的創作產汪曾祺20歲開始發表作品。
年輕時受西方現代派的影響較深。
晚年作品漸趨平實。
提倡“回到民族傳統、回到現實主義”。
但又主張現實主義要容納各種流派,民族傳統要能吸收一切外來影響。
汪曾祺的小說乍看似乎不講究章法結構,然而那是“苦心經營的隨便”,因而他的小說被稱為“散文化”小說。
擴展資料:
江蘇高郵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
作品有《受戒》《晚飯花集》《逝水》《晚翠文談》等。
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貢”;父親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藝。
日本人占領了江南,江北告急。
汪曾祺勉強讀完中學。
后戰事日緊,汪曾祺隨祖父、父親到離高郵城稍遠的一個村莊的小庵里避難半年,他在小說《受戒》里描寫過這個小庵。
大學期間,汪曾祺與同學創辦校內的《文聚》雜志,并不斷在雜志上發表詩歌、小說。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
如《吃食和文學》的《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談到文學創作問題。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
正因為他對傳統文化的摯愛,因而在創作上追求回到現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中去。
在語言上則強調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
汪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首先在于對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態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
為此,他寫成了膾炙人口的《受戒》和《大淖記事》。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