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
北魏王朝第二任皇帝(409~423年在位) ,道武帝拓跋珪長子,母為宣穆皇后劉氏,太武帝拓跋燾之父。
登國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宮。
聰明睿智,寬厚弘毅。
天興六年(403年),拜為相國、車騎大將軍,封為齊王。
天賜六年,冊立為太子。
得知生母賜死后,悲傷不已,游行出宮。
2、北魏太武帝拓跋燾(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貍伐,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人,鮮卑族。
南北朝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北魏王朝第三位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長子,母為明元密皇后杜氏。
拓跋燾自幼聰明大度,應付裕如。
泰常八年(423年)登基,年號始光。
心懷“廓定四表,混一戎華”之志。
親自率軍征戰,周旋于險境。
3、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即北魏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遷都洛陽后改名元宏,河南洛陽人,獻文帝拓跋弘長子,母為李夫人,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按照北魏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成為太子時,生母慘遭賜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撫養成人。
拓跋宏五歲即位,年號延興,由祖母文明太后臨朝執政,對鮮卑化的朝廷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響。
4、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
祖籍彭城郡彭城縣綏輿里,生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
東晉至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皇帝(420年-422年在位)。
西漢楚元王劉交之后。
劉裕自幼家貧,初為北府軍將領。
自隆安三年(399年)后,對內平定孫恩和桓玄,消滅桓楚、西蜀、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
5、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車兒,彭城綏輿里(今安徽蕭縣)人。
南朝宋第三位皇帝(424~453年在位),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母為文章太后胡道安。
初封宜都王,歷任前將軍、鎮西將軍等職,元嘉元年(424年)即位,在位三十年,年號“元嘉”。
繼續實行劉裕的治國方略,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債”,實行勸學、興農、招賢等一系列措施。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拓跋嗣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拓跋燾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拓跋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劉義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南北朝的著名人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