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書信體”
“借物詠懷”
《苦雨》堪稱是周作人的代表作——“雨”與“風”一起構成了周作人散文的一道特殊的風景線”.《雨天的書》、《雨的感想》、《風雨談》、《風雨后談》……等等都是以雨為主線索的,《苦雨》即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篇,甚至可以說是周作人的傳世 之作.
《苦雨》中,“雨”是客觀景象,“苦”是主觀感受,不同的主、客體的組合,就構成了不同的意象。
但是,在他的許多文章中,卻穿插著許多可以用“喜雨”來概括的意像,如“一葉扁舟”在“暴風雨”中滾浪行進的“危險極也愉快極”的豪情,以及“胡坐騾車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進行”的快感。
與文題中的“苦雨”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且一開始就把讀者帶入了或悠然或壯闊的詩的境界。
但作者卻一語點破:“這只是我的空想,如詩人的理想一樣的靠不住”,原來竟是一個浪漫主義的烏托邦的想象(幻像)。
“或 者你在騾車中遇雨,很感困難,正在叫苦連天也末可知”,這 才是真實的現實。
在前面一連串的“佳趣”、“風趣”、“愉 快”、“親近”、“悠然”、“快哉”的“喜”詞之后,才點出 “苦”字。
所有的“喜”原來只是“苦”的墊腳石。
這“這幾天的雨”,“苦”字仍暗含其中。
這現實的(非想象中的)“現實中的雨并不如想像中的如此浪漫。
例如“將門外的南墻沖倒二三丈之譜”,給“梁上君子”以可乘之機之類,也讓人心煩,夜里不斷為單調的雨聲吵醒,“睡的很不痛快”,至于雨后劫余的書籍濕成“一餅一餅的紙糕”之讓人“不愉快”,“漲過大水后的普遍的臭味”,更是毫無美感可言.。
但周作人的文章卻出人意料筆鋒一轉,使文章中又由“苦”轉向“喜”他很具體真實地寫出小孩子玩耍的喜悅和蛤蟆的歡欣,這是現實中真實的喜悅。
這是一篇“借物詠懷”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當時作者的心境,借著回憶、想象以及敘述,各種各樣的“雨”被搬到筆下,寫得相當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終籠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書信體”,借著這一“私人化”文體,敘述更顯得娓娓而談。
本文也很能體現周作人文章的特點,所用材料都是一般情況下不入詩文的,而他都能寫出味道來,自有其 過人之長。
文章寫得似有意似無意,似有意思似無意思,所談的確都是“私事”,又在結尾若有所指若無所指,凡此種種,皆為典型周氏風格。
望采納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周作人的散文《苦雨》采用什么體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