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演義》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
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2、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并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
3、《三國演義》繼承了傳統史學的實錄精神,“七實三虛”可以說是該書取材的基本原則,小說中雖有不少虛構成分,但大的歷史事件皆取之于史冊,主要人物的性格、經歷也基本符合史實。
擴展資料:
三國演義的創作背景:
1、時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后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并希望結束動蕩造成的悲慘局面。
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2、成書過程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
現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后學羅本貫中編次”。
繼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
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
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國演義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三國演義的文章特色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