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龍應臺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一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
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后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臺娓娓道來。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擴展資料
2004年,龍應臺父親的逝世,讓她體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
此前,五十多歲的她,從未經歷過任何至親的死亡。
“這與她臺灣‘外省人’的身份有關。
”作為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時候的龍應臺沒有其他家族親人。
“如果我在原來的家族,可能十歲就遇到祖父過世、十三歲祖母過世,還會有叔公之類親戚的人際變化。
等他到了五十歲,才上別人十幾歲就上過的人生課程,我的父親過世,第一次上課就是這重大人生事件。
”這時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龍應臺說,有了對生死的經歷之后,開始覺得大部分社會議題其實都只是枝微末節。
不過,她說“評論與文學,兩者都是我”,而無論筆下書寫的是什么,都總有一個核心,那便是對人最深的關切。
“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一切都必須是自我承擔和接受。
于是在感悟與悲痛間寫下了散文集《目送》。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目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龍應臺的《目送》大概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