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山居閑話》賞析
崇拜自然,浪跡自然,寄情自然,是徐志摩散文的重要內容之一。
這篇《翡冷翠山居閑話》就是描述作者在意大利文化名城翡冷翠山居時的心境的,作者用飄逸、秀美、抒情的筆調給我們描繪出了一個不加雕飾,不受拘束,沒有羈絆的自然純美的世界。
全文以與隱含的讀者“你”交談“閑話”的口吻和敘述方式展開寫景和抒情——親切自然,又帶有些急于讓“你”與之共享、與之“眾樂樂”的迫不及待。
作者始終扣住 “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的中心主題,從個體內心感受的角度和方式著意渲染抒寫獨自作客于翡冷翠(今譯佛羅倫薩)山中的妙處和快樂的心境。
且讓我們假想成那個面聆徐志摩之娓娓“閑話”的“你”,而作一次返歸自然、充分解放性靈的詩性漫游吧!自然,這種充分解放性靈的精神漫游,除主體心境首需“空”外,言為心聲,語言表達上尤需順暢無礙,一氣貫通。
在徐志摩這篇散文中,正是先聲奪人,首先在“語感”的層面上,就營構出一種暢流不息、行云流水的美,足令讀者有“如行山**上,目不暇接”的促迫流動感。
“在這里出門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個美的宴會,比如,去一果子園,那邊每株樹上都是滿掛著詩情最秀逸的果實,假如你單是站著看還不滿意時,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摘取,可以恣嘗鮮味,足夠你性靈的迷醉”。
到這兒你好像可以勉強歇一口氣,可你再接著讀:“陽光正好暖和,決不過暖;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從繁花的山林里吹度過來。
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你又該上氣難接下氣了。
仿佛只要你一開始讀,就象跳舞女穿上了著魔的“紅舞鞋”,不管長句、短句,似乎哪兒都無法打住,非得一氣兒讀完才夠那么一點“性靈的迷醉”。
那種“如萬斛泉水不擇地而出”的流動之氣,著實使得教學設計>文章“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
我們不能不承認并且驚奇:不管徐志摩給人以“西化”的印象有多強烈,他終究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現代詩人。
在他這兒(尤其體現于這篇散文這一段)漢語言作為一種非形態語言之形式松馳,聯想豐富、組合自由、氣韻生動、富于彈性和韻律的藝術稟賦,在這里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
“作客山中”的妙處,徐志摩顯然體會尤深。
因為山中的大自然,是遠離現代文明之囂鬧繁雜的一個幽僻去處。
在那兒,你可擺脫日常文明社會的種種羈絆和束縛,可以完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不用在乎人家怎樣看你,不必矯飾、“不須躊躇你的服色與體態”,“再不必提心整理你的領結”……獨行山中的舒暢更無可比擬。
徐志摩竟然沖動偏激到認為“頂好不帶女伴”——這對天性浪漫自由純情的詩人來說,不啻于駭世奇言。
“只有你單身奔赴大自然的懷抱時,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他母親的懷抱時,你才知道靈魂的愉快是怎樣的,……只許你,體魄與性靈,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里跳動,同在一個音波里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因為此時,人與自然勾通融合,“天人合一”了。
作為詩人,徐志摩永遠有著孩童般的天真和單純,也對逝去的童年格外珍惜、充滿追憶和思念。
徐志摩在《想飛》中寫過“人們原來都是會飛的”的浪漫童話,在這篇“閑話”中,又同樣用天真稚樸的語氣給我們講一個類似的童話:“朋友們,我們多長一歲年紀往往只是加重我們頭上的枷,加緊我們腳脛上的鏈……”在這個童話背后,作者揭露的一個更令人震驚的事實則是:“平常我們從自己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或是我們執事的地方,那無非是在同一個大牢里從一間獄室移到另一間獄室去,拘束永遠跟著我們。
自由永遠尋不到我們”。
這里,以一貫之著徐志摩批判文明,崇尚自然的自由理想。
作者還進一步地提醒你:也不必帶書。
書——這一現代文明和知識的象征,跟大自然這本更大更獨特的“最偉大的一部書”相比,簡直是膚淺愚笨的。
我國古代文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以精采的華章描繪過大自然這部“奇書”:“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壁,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
這里寫的是那個神秘的“道”(宇宙)本身的文采。
這個“道”之“文”,波及大自然的一切,使大自然的一切景物(山水動植物)都稟有獨特之“文”,耐人咀嚼,百讀不厭:“旁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
也還有訴諸聽覺的“文”,或許就是徐志摩所說的“在風籟中‘尋得’偉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優美的思想的根源”: “大自然這部書,真乃最偉大的天工之書。
”然而,大自然這部奇書,卻并非那么好讀懂,作者提出的條件是:“心靈上不長蒼瘢,眼不盲、耳不塞”,若以此再結合作者在教學設計>文章中一再強調的“山居”、“獨行”而不帶女伴,“不帶書”等要求和叮嚀,我們可以約略窺得讀懂大自然這部奇書的方法和途徑:不但需暫時遠離塵俗和現代文明的喧囂,也需一個從容、空曠、能容萬物的自由心境,更要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如裸體的嬰兒般赤純、天真,與大自然體悟相通,妙契同化。
概而言之,需要個人性靈之完全的解放與高揚。
極而言之,也許更應該去“傾聽”大自然這部奇書。
“傾聽”是一種交感契合的“妙悟”的境界。
德國浪漫詩哲海德格爾說: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去傾聽,傾聽使我們超逾所有傳統習見的樊籬,進入更為開闊的領域。
唯有“傾聽”,我們才能“讀懂”或聽到大自然這部奇書發出的“絕對值得一聽的,是從不曾從人口道過的話”。
這篇散文特色有三:
(一)層進構思,濃情渲染。
全文5段,由自然及人生,由自身及他人,由“形”及“靈”依次展開。
第一自然段摹繪自然的純美誘人:正好和暖的陽光,溫馴宜人的晚風,繁花幽遠的淡香,煙靄不起的明凈空氣,伸手可采的鮮美果實……風景如畫,秀色可餐,難怪作者要去“赴一個美的宴會。
”第二、三、四自然段描述人生的灑脫自由。
先說遨游山中的不受服飾拘束,不須躊躇自己的服色和體態:不須修飾胡發,不須著意衣衫,不須整理領結,不須在意舊鞋模樣……一切隨心所欲,任憑自然,輕輕松松,愉愉快快!再說遨游山中無須他人管轄:只身前往,不約旅伴,不帶女友,不戴“枷鏈”,以童心親近自然,以性靈品味風光。
只有這樣,你才能像一個裸體的小孩撲入母親的懷抱,享受到靈魂的愉悅。
散文一至四自然段側重說“形”不必受到任何約束,第五自然段則側重說“靈”也不必受到任何羈絆:遨游山中不必帶書,因為“自然是最偉大的一部書”,“在他每一頁的字句里”,都可以使我們“讀得最深奧的信息”。
我們只須耳聰目明,性靈健全,就可以永遠的享用這世界上最大的一部書——自然——帶給我們的無限風光。
作者就是這樣層層遞進地描寫了自然、純真、質樸的美,并歌頌了這種純、真、樸的美,表達了自己熱愛自然,崇尚自由,揮灑性靈的心聲。
(二)詩情畫意,交相輝映。
徐志摩是新月派詩人,作詩講究“三美”(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他的散文也有詩的意境,詩的格調,詩的旋律,詩的語言。
這篇散文,就是用詩的語言、詩的旋律反復詠嘆,創造了一個渾樸純真、自然純美的意境。
作者的一切描繪,一切敘述,一切抒情,都是著眼于詩情畫意的創設。
如寫自然美時,強調了陽光的適度,風息的溫馴,空氣的明凈。
描繪遨游其中的人時,強調他們的放情與自在,無牽無礙,寫出了他們從形體到靈魂與自然融為一體:“與自然同在一個脈搏里跳動,同在一個音波里起伏,同在一個神奇的宇宙里自得。
”真是一個毫無約束,全無掛礙的純而又純,樸而又樸的境界!又如寫一個人漫游時,既強調了人的逍遙自得,心神愉悅,又沒有忽略詩人濃郁的畫意揮灑,將閑情與畫意,詩情與性靈有機結合起來。
青草和暖的顏色,道旁樹木的陰影,林中歡唱的鶯燕,僻靜漫長的山徑,澄藍高遠的天空,潺潺流淌的山泉,坐地仰臥、打滾歡呼的姿態,縱情狂舞、變幻不定的身影,信口放歌、自成曲調的歡唱……凡此種種,或靜或動,或明或暗,或虛或實,或歌或舞,一個意象就是一幅畫,一個意象就是一首詩,一個意象就是一曲歌,眾多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個深邃幽遠、歡快明朗的意境,這一意境能啟發讀者的無限想象,增添散文的詩情畫意,深深地感染著、感動著讀者的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翡冷翠山居閑話的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