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描寫的父愛令我深深感動.
這篇散文記述朱自清的祖母過世了,父親也失去了工作.當喪事完畢后父親要謀事了,朱自清也要回去念書了,他們便同行.當朱自清要去車站時,本來父親準備讓茶房陪他去,但父親臨時又改變主意,親自送朱自清上火車.他父親又準備買桔子給兒子路上吃,而買桔子要穿過鐵軌,父親人又胖,爬上爬下月臺非常艱難,朱自清看著父親的背影,被父親的慈愛所感動,眼淚也禁不住流下來了.
我讀完后發現朱自清的父親是多么關愛他啊,當他們到了南京后,父親原打算找人代為送行,自己去找工作,認為找到工作是最重要的,但朱自清的父親最后自己親自送行,擔心出遠門的孩子.另外,從朱自清的父親去買桔子的背影這段,也可以看出父親對兒子真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愛護.
文中盡管沒有詳細描寫父親的言語和神態,只是多次提到了父親的“背影”,體現了一個父親對出遠門的孩子放心不下,關切、愛護的心情,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思念之情.
我也有一位慈父,父親也曾多次費盡周折為我安排生活和學習,有時我考試考砸了,他不但不責怪我,反而安慰我,幫助我查找原因.我每次見到父親頭上漸多的白發,便會想到父親為我的操勞.我長大了,我才愈加感受到這深深的父愛.
讀朱自清的《背影》有感—— yuhuiqing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一篇極為有名的文章,也是現代文學史上散文的杰作.全文只有一千五百字,集中描寫了一個片段,卻感人至深,膾炙人口.過去,這篇散文曾長期選作教材,正如吳晗先生說的:“這篇短文被選為中學國文教材,在中學生心目中,朱自清三個字已經和《背影》成為不可分的一體了.”記的葉圣陶也講過類似的話.一篇散文能夠久久傳誦,不被忘記,這決不是偶然的,它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讀《背影》后,給我的第一個感受是,作者著力表現了人間的至情——真摯的父子之情.這會總感情表現的細膩、真實、深刻.
《背影》寫于1927年,記寫了回憶中的父親的背影.那是1917年的事情:祖母去世,父親徐州煙酒公賣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這事發生在作者二十歲的冬天.在那特定的場合下,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并且十年之后,想起來,那背影就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
父子間這種真摯的感情,作者表現得淋漓盡致.從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去送;從撿定座位、千萬叮囑;從親自去買橘子.都體現了父親的愛.各種事情,都是極其平常的,極其瑣細的,但從中表現出的感情,卻是極其珍貴的,它使作者經久不能忘懷,讀者讀后,也不能不為之感動.
作者寫的是一篇抒情散文,通過質樸的敘事來抒情.作者筆下的事物,都被感情的色彩所籠罩.它很不同于客觀的敘述,而是用敘述做為抒情的工具.行文的字里行間,都流露了父子間的至情,這正是文章能感動讀者的地方.雖是事過十年后的回憶,卻都是按當時的情形敘述,在那種種細事中,處處透露了父親愛惜兒子的心.父親把二十歲的兒子仍然看成小孩子,而兒子卻不太滿意,處處認為父親的行為“不太漂亮”,當時兒子不能理解父親的一片深情.作者在如實記敘之中,加以點撥:“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我那時真是聰明的過分”.回憶之中,帶有責備自己的意思,明白了當時不能體貼父親心情的過失.這些地方,都增強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作者能把感情表現得這么深切動人,是與他的深刻感受分不開的.如果作者沒有這樣的生活,沒有這種體會,他決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來.當然,我們今天讀起來,也許會以為作者的感情過于纖細纏綿,全文的基調過低沉,但這與作者當時的思想有關,也是時代使然.作者寫家庭遭遇不幸后的父子離別,調子自然是低沉的;而就中也反映了當時的灰暗世態.而文中所表現的父子神情,則是淳樸的、健康的、自然的!那抒情的方法和技巧,則是高超的、嫻熟的.這些多有可供我們學習
讀《背影》后,給我的第二個 感受是,全篇用白描的手法,藝術技巧極為高超.
所謂“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借助比喻, 堆砌辭藻,以樸實的文字,把當時的情景再現于讀者眼前.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則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這是從白描的本質特征上說的.
全文集中描寫的,是父親的背影,所以“背影”二字,也是全文的題目,前后的敘述,都是必須交代的,是中間寫背影的鋪墊,如果沒有種種不可少的交代,細這個特殊情況、特殊場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
要說父親的背影,那是司空見慣的;但這次要寫的,卻不是平時常見的,而是特定場合下使作者極為感動的那一個背影.作者寫了當時父親的體態、穿著打扮,更主要地寫了買橘子時穿過鐵路的情形.“父親是一個胖子,. ”作者描繪父親的背影,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飾、陪襯之類,只把當時的情景再現于讀者眼前.這種白描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情.正所謂“于平淡中見神奇”.
《背影》中的情調是慘淡的、低沉的,作者白描的文字,也是極為素淡的,與全文的情調很和諧.但是,寫橘子,特別加了濃烈的修飾語——“朱紅的橘子”.這種不協調的朱紅色,與全文的情調形成強烈的對比,當時是家遭遇不幸、父子離別,用這朱紅色更襯托出全文的基調,增加了凄涼的色彩.作者白描的手段極高,用對比加強力量藝術效果,加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在文章中,兩次寫父親背影,用筆卻一詳一略,更見含蓄的力量.買橘子的背影,以白描的手法細細描繪;離別的一剎那的背影卻是略寫,只一句帶過:“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 ,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這個背影,作者沒有再加以描寫,但那“走了幾步,回過頭來看我”,和“再三叮嚀”,已把那舍不得和兒子分別的心情,為了謀生又不得不離去的苦況,活畫出了.幾筆之中,作者當時那種悲酸惆悵的心情,表現得含蓄而深沉.這都是作者文字的技巧和工夫.
讀《背影》后,給我的第三個感受是,文章的語言樸素、簡練.
葉圣陶認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都有點兒做作,太過于注重修辭,見不得那么自然.”到了后來,才全寫口語,有了現代口語的韻味.這個看法,當然是對的,符合朱自清散文的實際.但是《背影》這篇早期的散文,語言卻與其他有些不同,它沒有做作之氣,也不重修辭,而是用樸素自然的文字,表現了真切的內容.全文除了對父親背影的描寫外,全是敘事,敘述得清楚明白、自然懇切.全篇一千五百字,很少形容、修飾的東西,連生字難詞都很少,回憶十年前的往事,老老實實的敘述,真情實感自然的流露出來.《背影》采用這樣的語言,是由內容決定的,同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也決定了語言的樸素自然.我們讀《背影》,能夠明顯的感到語言與《匆匆》、《荷塘月色》等的不同,它顯示了朱自清早期散文的另一種文采和風格.
《背影》的語言很簡練,細讀全文,感到文字很干凈,沒有多余的話,沒有多余的字,文章寫得精粹.比如,全文有四處記載了父親的話,即:“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并不是那天父親只講了這么幾句話,而是這四句較為典型的代表了當時父親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簡單的幾句話,就反映了當時父親的體貼、愛憐、一一不舍之情,以少勝多,我們不僅體會了蘊含的意思,還仿佛聽見了父親當時的聲音.就此一例,也能說明朱自清語言的簡練、精粹.至于文章重的敘事、描寫、抒情種種,語言都非常簡潔,堪稱散文中的典范.《背影》一文,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代表作.我們雖不能用它代表朱自清散文的全部,卻的確表現了他散文風格的一些重要方面.人們提到朱自清的散文,往往以《背影》為代表,這不是沒有原因的.有人評論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時曾說,他的散文“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這雖然是評論朱自清全部散文的話,但有些方面還是能在《背影》中得到印證.
人們都說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我也這樣認為.但我讀了背影之后才感受到父愛同樣也是偉大的,無私的.文中的父親就為兒子做了一件極其普通的事——買橘子.可這對他來說卻不是那么的容易,從文中的一些詞和字中就可以感受到,如:蹣跚,探身,攀,縮,傾等.然而他還要努力去做,由此可見他是多么愛自己的兒子.兒子看到自己的父親為他去做這些的時候,不禁流下了感動的淚水.然而在最后分別的時候,父親并沒有表現出十分舍不得孩子,而只是說了兩句很樸實的話:進去吧,里邊沒人.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父親沒有說過多的話語,但處處都流露出他對兒子的那種愛,那種無私的父愛.
是啊,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永遠都是嚴厲,呵斥的,可誰又能看到他那溫柔的一面呢?所以,多理解一下你的父親,因為在嚴厲,呵斥的背后還有一顆脆弱,愛你的心.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從作文角度寫朱自清的背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