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三種文體(包括小說,回憶性散文和散文詩集)的共通點是什么
魯迅三種文體(包括小說,回憶性散文和散文詩集)表明魯迅一直堅持記敘抒情散文的創作,共同點是抒情,抒發個人的感慨轉而諷刺他所憎恨的對象,共通點是予人以思。r魯迅的回憶散文收于《朝花夕拾》集中。部分散文較多地繼承了傳統散文的特點,寫人記事均于平淡質樸的筆墨間蘊藉著深邃的思想,而且在對舊日情懷的回顧時,還常常發表議論,抒發對現狀的某些不滿之情。 r魯迅還是現代散文詩的重要的開創者,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內容:1,是對世俗世態的嘲諷和對黑暗政治的抨擊,如《狗的駁詰》、《復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悶與掙扎,如《秋夜》、《過客》、《影的告別》等。 r魯迅小說產生的時代,是新舊交替、光明與黑暗搏斗的時代。那個時代國運艱難,人民災難深重,有價值的東西常常遭到毀滅。在《吶喊》《彷徨》收集的25篇作品中,就有13篇中的24人物或狂或死,這就使得魯迅的小說具有深刻的悲劇性,總體上呈現出憂憤深廣的沉郁風格;但在暴露上流社會的墮落和國民性的弱點時,作家諷刺和幽默的才能又不可抑制地表現出來,使這些作品中的悲劇因素跟喜劇因素互相滲透、互相轉化。魯迅小說的上述成就是劃時代的,使這些作品永遠成為文藝史上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
先秦諸子散文有哪些共同特點?
諸子散文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并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它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主要著作先有《論語》,后有《老子》、《墨子》。第二期是戰國中期,語錄體仍舊通行,但它們已不像《論語》那樣只是后學的追錄,而是一個學派師徒們的集體著作;所記的也不限于單人的語錄,而普遍采用對話的形式。主要著作有《孟子》、《莊子》等。主要特點是詞藻豐富,說理暢達,行文多有寓言和比喻。《孟子》以對話為主,富于雄辯,議論酣暢,氣勢磅礴。《莊子》說理論證,文筆縱橫恣肆,想象豐富奇特,大量運用寓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第三期是戰國后期,則完全擺脫了語錄體,成為專題論著。它們已經不是一個學派的集體著述,而是學者個人的論文集;不是以駁論為主,而是以正面論說為主。這是百家爭鳴不斷深入的結果。主要著作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主要特點是論證嚴密、鞭辟入里。《荀子》行文條分縷析,反復設喻,反復論證,務求理盡義達。《韓非子》行文犀利峻拔,剖析入微,善于運用淺近的寓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較強的論辯性。它們都對我國漢魏以來的哲理散文,產生過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