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寫景散文里的優美意境為什么與女性美的優美意境緊密相連
同時,作者在制造這種距離時,又給讀者留下了立體形象的女性美,所謂文學上的女性美,是具有女性的溫柔、典雅,不是濃妝艷抹,猛烈傾瀉,而是線條優美、委委道來、含蓄朦朧,給人以想象空間的美,給人一種想探個究竟的沖動。在朱自清的寫景散文里,女性美即是如此,也正好與距離美合拍,也與作者含蓄、猶豫、彷徨的心情相合拍。
首先,朱自清的寫景散文中頗多女性化的朦朧美。讀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我們每每有這樣一種感覺:一個剛出浴的美人就站在你面前,身上似乎還掛著水珠,冒著蒸氣。可作者偏要你看不真切,在美人身上蒙上一層紗,布上一層霧—似現又隱,似見卻無。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把荷塘美景放在月光下讓你欣賞,你所看到的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而并非原色原調、原汁原味。又如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悅耳醉心,這幽雅淡遠的感受只有在月夜才有體會。它把嗅覺、視覺、聽覺交織在一起,顯得十分傳神。這就不僅造成一種柔和之美,靜謐之美,而且會使人心笙搖動,飄飄然要去揭開迷霧探個究竟。
其次,朱自清寫景散文中注重特有的女性化線條美。從意境的整體構局來說,朱自清寫景散文不用一瀉千里的直筆、暢筆,而是迂回曲折、回環往復。比如《荷塘月色》,作者先讓你跟著他在塘邊漫步一會兒,再讓你徐徐進入荷塘月色的美妙境界,而蟬聲微波乍起,攪和了你和作者的好夢,似乎該就此駐足了,然而作者卻輕輕拓開一筆,把你的思緒帶到幾百年或幾千年的江南游了一會兒,然后才徐徐落筆。就局部來看,作者特別重視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上,對意境縝密細膩的描繪。這就使意境不僅具備了柔美線條的身架,而且造就了柔美豐滿的肌膚。
再次,朱自清寫景散文中頗多女性化事物。比如《綠》中本來粗獷而具陽剛之氣的瀑布,在作者筆下變得柔聲細語,輕盈飄舉了。“晶瑩而多芒”、“似白梅”、“又似微雨”、“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地鉆了進去。”
最后,朱自清寫景散文之中頗多女性化的意念。比如《綠》中,作者為了突出梅雨的潭水“醉人的綠”和“醉人的美”,他從不同角度來描寫。“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
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先生是我國的散文大師,他的散文在散文百花園中獨放異彩,其魅力令讀者久久不能釋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繼承了古代文學作品講究音樂美的傳統,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是優美的樂曲,誦讀起來都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一詠三嘆,或回環往復,或一瀉千里,每一個字、詞、語句,都是跳宕的充滿靈性的音符。朱自清先生是語言大師,他善于運用色彩的搭配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他的修辭藝術可以說是豐富多彩、出神入化。下面從音樂美、色彩美、修辭美三個方面來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語言。
一、音樂美
(一)整齊的美
(1)對偶的運用
如:“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 《荷塘月色》
作者描寫天上的滿月,由于被一層淡淡的云遮住,而不能“朗照”的夜景時,就用了對偶句式“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如果僅把淡云遮月描寫成“小睡”,而不用“酣眠”與之相對,其藝術效果就不會這樣強烈。
(2)排比的運用
排比句式可以使語句整齊,但不一定具有整齊的美,因為整齊的美還要求不雷同、不呆板。朱自清散文的排比句式就做到了這一點。如: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 《荷塘月色》
作者十分巧妙地把四個排比分成兩部分,一方面適應了內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雷同。第三句中沒用“我”字,使句子精煉而不雜沓,勻稱而不呆板。
(二)抑揚的美
利用語音的平仄和句式錯落有致的變化,構成語言的抑揚頓挫和節奏上波濤起伏的音樂美感,這也是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上的一大特色。
1.協調平仄
是指在詩歌或上下整齊的句子中講究平仄相間、對應。這樣的平仄相間、對應,能使語音起伏有致,產生抑揚頓挫的聲律美。如:
(1)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匆匆》
(2)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是怎樣的匆匆呢?
《匆匆》
例(1)中的“燕子”是仄平聲,“楊柳”是平仄聲,“桃花”是平平聲。例(2)中的“去”是仄聲,“來”是平聲,“去來”是平仄聲。以上的例子中,作者基本上做到句內平仄相間,上下句基本上平仄對應,顯得起伏有致,和諧悅耳。
2.長短句的運用
一長一短或兩長一短的句子搭配形式,也可以構成抑揚的美。如
“……走到山邊,便聽見嘩嘩嘩嘩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淡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 《綠》
這段的句子是一短一長,一短兩長,一短一長,兩短一長。這種節奏起伏很具美感。
二、色彩美
(一)朱自清運用色彩的基調是淡雅的,很少用濃墨重彩。
如: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泛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朱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雖然是滿月,但淡淡的冷色,不能朗照的云, 《荷塘月色》整個景物描寫就是以淡雅的月色為背景的,突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冷,靜寂。
2.“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著燈,從兩重玻璃里映出那輻射著的黃黃的散光,反暈出一片朦朧的煙靄;透過這煙靄,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縷縷的明漪。” 《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這是夜幕初垂,燈光剛明,光、煙靄、水波互相映襯的景象。等到燈火明亮時,碧陰陰的秦淮河又變成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夢一般,那偶爾閃爍的光芒,就是夢的眼睛了。
(二)在色彩的描寫上,運用對比的手法。
朱自清對散文的色彩描寫表現在寫景狀物之時,常常能運用獨到的眼光捕捉獨特的瞬間。善于運用對比的手法來進行色彩描寫,給人以新奇之美感。
在《背影》一文中,作者自然巧妙地用冷暖色相比。如:
①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
②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
父親的黑帽,黑大馬褂,深青色的棉袍,顏色都是深而冷的,隱隱地露出了當時的悲傷,慘淡之情。接著,作者在全文中安排了一個唯一的亮色“朱紅”。在對比中,紅紅的桔子異常突出,恰似父親那顆赤紅的愛心。在家遭不幸,禍不單行,父子離別之際,這紅色的反襯,增加了凄涼的色彩,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令人潸然淚下。
三、修辭美
辭格的使用
1.比喻的大量使用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
一組新奇的比喻,把荷花描繪得圓潤有光澤,顯得那么嬌美、潔白。一個平凡而荒涼的荷花塘,到了朱自清的筆下就被描畫成一個令人目眩神搖的境界,顯得那么秀麗迷人。
②“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塘月色》
作者在寫荷葉時,把“高出水面田田的葉子”比成“亭亭的舞女的裙”,不僅寫出了荷葉之“態”、之“色”,也賦予荷葉以情,似乎荷葉就要翩翩起舞了。
2.通感和聯想的連用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荷塘月色》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月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和“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從表面上看,這些比喻都沒有合常理。“清香”怎么會像“歌聲”呢?月光下的“荷塘”像一“夢”,也令人驚訝。 把“光與影”比喻成“名曲”,更使人覺新奇。但讀者如果仔細揣度一番,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生妙筆的神奇之處。以第一句為例:“清香”是斷斷續續的,“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也是隱隱約約的,這兩者都有幽雅迷離、疏忽飄渺的韻致,作者抓住的正是兩者的神似之處。因此,這些通感手法的運用,在“無理”之中蘊涵著者匠心獨運的精妙。作者是運用通感和比喻的手法造成感覺的轉化,創造出鮮明的形象美。但感覺的移動是聯想所起的作用,正是聯想把沁人心脾的荷香同悠揚飄渺的歌聲聯系起來;把光影朦朧的月色與小提琴的美妙琴聲聯系起來,從而產生強烈的美感效應,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較高的審美情趣和審美享受。
朱自清散文的風格特點???
朱自清的散文清新、樸實、優美,風格獨特,自成一體,許多作品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這些作品細膩華美、婉轉清新,從內容到形式都給當時的文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氣,也成為后代語文教學課本歷久不衰的范本.縱觀朱自清的散文風格,主要表現在:雋永的意境,清秀的語言,精巧的結構,真摯的情感等方面.
一、構思縝密,布局精巧(如《荷塘月色》,全篇以時間為順序,以感情的發展變化為線索,用移步換景的方法來描繪景物,抒發感情.這樣的結構嚴謹細密,脈絡清楚,又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像行云流水一般,達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貴境界.結構文章的同時,作者又進行了精心的剪裁和巧妙的安排,沒有平均使用筆墨,平鋪直敘,而是略寫與詳寫相結合,既有大筆涂抹,粗線條的勾勒,如第二自然段;又有工筆細描,精細入微的描摹,如作品的第四、五、六自然段正面描寫荷塘月色的部分.作者按照觀察的角度,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選擇了一系列最能表達他心緒的自然景物進行繪聲繪色地描寫.先寫荷塘: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次寫月色,再寫荷塘四周的環境、景物,極有層次地描繪了一幅恬淡幽靜的荷塘月夜景色,從而烘托出作者寂寞惆悵、孤獨苦悶的心境. )
二、濃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譽滿文壇的代表作,敘寫的是一些樸實而生動的感情細節.在敘事中,融進了真摯的情感.在通常的情況下,要表現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寫這個人的正面,寫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給人印象不直接.但在這篇作品里,作者卻不寫父親正面的形象而寫了父親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關系和場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雖然很愛自己的父親,但這種愛比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離別的時候,明知父親很哀傷,他不會特地從正面去細致觀察父親的表情,只會在父親轉過身去時,表面裝著毫不經意,而實際上是很注意地從側面或背后去看父親,而且也只有這時才好意思看仔細.所以,作者以背影為中心來寫,正是他抒情真實的地方.在作品中,作者圍繞“背影”鋪陳其事,這個重心四次點題,虛實并用,疏密有致.作品開頭說“我與父親不相見已兩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簡筆就點破了“背影”題旨.接著作者文筆蕩開,先不直接寫背影,卻轉而從回家奔喪寫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虧空,光景的慘淡,父親的賦閑,從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寫來,有條不紊而又要言不煩.其中再三強調的是父親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卻勸慰兒子,初步展示了父親愛子的內心活動,為背影的出現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過父親過鐵道,攀月臺,買桔子這一情節,著力刻畫父親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筆細膩的刻畫,寫得委曲婉轉.寫父親“迂”的行為:照看行李、講價錢、揀座位、鋪大衣、叮嚀“我”、囑托茶房等,表現了父親純樸忠厚,對兒子關切的心情.當然最精彩、最動人的還是買桔子的白描敘事.作者只是把父親怎樣走到鐵道邊探身爬下月臺,怎樣手腳并用攀登那邊月臺,以及買桔子怎樣艱難地抱運回來這一系列動作,老老實實地勾畫出來,描寫的是買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親不惜勞苦的深情.作者在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襯手法強烈地烘托了兒子對父親的刻骨思念之情,從而使抒情十分真實深厚.作者敘說自己許多悔恨的情緒,后悔自己當時總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譴責自己“那時太聰明了”,將父親的一系列所謂“迂”的行為和自己的“聰明”對比起來,通過質樸的生活瑣事,將真摯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贊美了人間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寫父親離開車站時,說“父親的背影混入來往的人里”,只虛帶一句,文字很簡,但父親那么眷戀兒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別悄然離去的悲酸惆悵,感情也就包蘊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讓父親的背影在“我”晶瑩的淚光中映現——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由生離的悲傷發展到死別的預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摯.作者將自己的真摯情感與敘事結合起來,不是簡單的湊合,而是“情”與“事”交融.通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細節,抒寫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細節自然而然地成為感人的“抒情細節”.)(文章閱讀網http://**)三、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藝術語言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講究語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視對語言的錘煉.“我們文章的語言,必須是出于一種方言,這是語言的真生命;然后再吸收他種方言術語加以擴大,成為自創的語言.”②余光中先生雖曾在《論朱自清的散文》中對朱自清的語言頗多微詞,但是他也認為朱自清的文字樸實清暢.“他的散文清新、樸實、優美,風格獨特,自成一體,許多作品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③比如在《春》中寫草的句子“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經過了作者的藝術加工之后都極具特色.除了這種鮮明的口語特色外,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在其他方面也極具藝術魅力. )
朱自清早期散文的藝術特色是什么
朱自清先生早期散文思想嘩早內容中的進步傾向,形成了藝術上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他是文學研究會的早期重要成員,文學研究會那種瞎灶“為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跟他的人生觀和生活態度是十分合拍的。所以他的早期散文創作的活動,全部是在現實主義原則指導下進行的,并且結合他個人的寫作修養、審美觀點,聯系當時文藝界情況,提出了不少關于散文創作的見解,同時,在創作實踐上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他磨蘆扮對散文創作的基本主張是:提倡寫實,要求深入觀察生活,崇尚革新。他在好多篇作品里都主張“以文載道”,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在這個基礎上,他竭力提倡“寫實的文學”。
試論朱自清散文的特色。(20分)
縱觀朱自清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真摯、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傷、或溫厚、或幽默的人倫之情,深深地感染著讀者、撥動著讀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照顧,步履艱難的老父親的背影成為中國文學中一個經典鏡頭,感人至深;還有《給亡婦》中悼念亡妻與深深的自我懺悔之情;《兒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溫馨的氣氛等,無不真誠而親切。 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畫。朱自清原本是一個詩人,曾認真研究過現代詩,且有很高的造詣,因此在散文創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詩人的本色。“文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后人對他的評價。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葉、薄薄的清霧、蓊蓊郁郁的樹木以及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素淡朦朧,簡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筆畫啊!在朱自清的筆下,好景美不勝收:梅雨潭醉人的綠、秦淮河的燈影波光、威尼斯的異國情調、揚州城的風流與古樸……這李盯些情景交融的意境營造,往往會使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縝密精巧的構思。雖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長,但其構思卻頗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勝;《春》的多側面描寫,而把文眼(一年之計在于春)置于描寫和敘述之中,毫無刀刻斧鑿之痕;《荷塘月色》雖說為了寫心中的不寧靜,但一路下來,卻處處見“靜”。 四、獨特的語言藝術。朱自清散文的語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語言的質樸、《荷塘月色》語言的清麗、《溫州的蹤跡。綠》語言的纖秾,而《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語言更是極富色彩感,呈現出視覺上的繪畫美。愛用疊字及長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哪辯和所特有的節奏感和韻灶脊律美。據統計《荷塘月色》中用了26個疊字,而《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疊字則有72處之多;長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讀來錯落有致、瑯瑯上口,獨具跌宕回環的聽覺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