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解釋〗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比喻當事人因為身處其境而對利害得失考慮太多,看不清形勢,而局外人卻比較明了。 〖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示例〗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三回 我自是、笑別人底,卻原來、當局者迷。——宋·辛棄疾《戀繡衾》
誰寫的那首詩說明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道理
當局者迷 ( dāng jú zhě mí ) 解 釋 迷:糊涂,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涂。 出 處 宋·辛棄疾《戀繡衾·無題》:“我自是笑別人的,卻元來當局者迷。 用 法 主謂式;作主語、賓語;指當事人糊涂 示 例 鄒韜奮《事業管理與職業修養·關于工作與學習五》:“希望我們大家互相勉勵……~,旁觀者清,我們應該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反義詞 旁觀者清 燈 謎 棋散不知人世換 典 故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 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為經書,也就是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 玄宗當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張說(yue)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在的《禮 記》,是西漢戴圣編纂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 也已加了注解,已經成為經書,有什么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訂的本 子呢?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認為,本 子應該改換一下。為此,他寫了一篇題為《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 觀點。 《釋疑》是采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先是客人問:《禮記》這 部經典著作,戴圣編纂、鄭玄加注的本子與魏征修訂的本子相比,究 竟哪個好?” 主人口答說:“戴圣編纂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 的修訂、注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征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 整理,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 , 客人聽后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涂, 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文范文
當局者:指下棋的人, 旁觀者:指觀棋的人。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含義就是: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比喻當事人因為身處其境而對利害得失考慮太多,看不清形勢,而局外人卻比較明了。 作文: 我們五年級的語文課本里有一首古詩《題西林壁》,作者蘇軾。他借景說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形容住在廬山的人卻不知道廬山的雄偉壯觀,而第一次見到廬山的人卻從心底稱贊廬山的美,這就是因為住在廬山里的人,天天見到這樣的景物,不以為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記得有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一個貼子:有一個貧困山村的小孩子,因為家里很窮而讀不起書,結果他在教室外面站了整整一年多,望著他那光著的腳,存在破破爛爛的衣服,專注地望著黑板,渴望讀書的神情,我感動了……。今天這來之不易的生活,我卻不珍惜,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卻心不在學習上,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學習完這首古詩,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客觀全面地把握,冷靜的分析。所以我一定要刻苦努力的學習,珍惜我們今天的學習機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才。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應的詩句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悶培枯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螞洞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中空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散文,當局者迷旁觀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