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開山之作
司馬遷是傳記文學的創始人,《史記》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也是中國古代傳記文學的最卓越的典范。我國是一個歷史散文異常發達、早熟的國家,先秦史傳作品,有的是編年體的,有的是國別體的,有的的在于記事,有的偏于記言,如《尚書》《左傳》只記述人物一鱗半爪的活動,《國語》《戰國策》只記述人物的言語辭辯。他們在結構情節、描寫場面以及刻畫人物的神情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那種以人物為中心的能被后人稱為傳記體的作品還沒出現,真正以傳記體登上歷史文學舞臺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司馬遷變“編年”為“紀傳”,變“以年系事”為“以人系事”“因事見人”,實現了敘事文學到傳記文學的轉變。這是《史記》與《史記》以前的歷史散文的最大區別。
《史記》具有較強的文學性,但它又不同于古典小說。對此,金圣嘆有這樣的評述:
《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卻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哪部著作是兩漢歷史散文達到高度發
散文
我國古代,為區別于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先秦散文
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兩漢散文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后,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漢賦四大家——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后世譽為漢賦四大家.另說,司馬相如,枚乘,賈誼,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
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明代散文
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后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
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志、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兩漢散文最高標志當屬《史記》,歸類到古代散文為史傳散文.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史記把散文傳記推到了頂峰,史記是中國史傳文學的開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