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自己很快想念起媽媽和爸爸,還有我們家的貓、我們那片滿是小石頭的坡地。
可是我不敢說出心里的想念。
我夜里哭過,但一想到“男子漢”這幾個字,眼淚立刻停止了。
我的“師傅”或“干爸”沒有多少話,只有一雙雪亮的眼睛,這眼睛看著我,代替了千言萬語。
我常常從這雙眼睛里猜測他要說什么。
有一次我覺得他的目光里有這樣的懇求。
“叫我干爸吧。
”我就輕輕地叫了一聲。
他向我挨近一點,手摸在我的后腦那兒,這跟爸爸的動作完全一樣。
與師傅熟悉和親密起來使用的時間,與那只貓是相同的。
它和主人一樣對我,簡直一模一樣。
師傅撫摸我的頭以后,它也跳到我的懷中,一下一下蹭我的下巴。
我與它單獨一起時,小聲問:“干爸領你去捉魚了吧?”
我的鼻子里總是離不開香香的魚腥味兒。
師傅這兒最了不起的東西,就是那碟誘人的魚醬了。
它是魚做成的,它就是魚。
可以說師傅這兒每天都可以吃到魚,這是多么驚人的事實,這是山里人做夢都想不到的。
我用力壓住了心底的驚訝,若無其事地觀察和享用。
師傅的小石頭房子看上去矮矮的,因為它伏在地下一大截;如果進到了里面,卻會覺得高敞。
它由一道小門連著外面的棚子,還有一截石頭壘成的地道,差不多就是一座令人喜愛的小迷宮了。
地道里放了大大小小的壇壇罐罐,裝了各種好吃的東西。
棚子里掛了許多雜物,有辣椒串兒,大蒜串兒,一束束草藥,還有一些皮繩和布條等。
棚子和地道從外面也可以進入,但要搬開柴草之類的掩護才找得到入口。
一個淺綠色壇子里裝了香噴噴的魚醬,貓蹲在上面,像是在守護。
師傅也有一片地,不過它小得很,只有兩個炕面的大小。
但是這一小片地特別肥沃,蒔弄得精細極了,地里沒有一顆石子,也沒有大點的土塊。
地里種了蔬菜,有韭菜和茄子,還有辣椒和白菜、豆角。
石堰旁還長了幾棵甜瓜,眼看就要熟了。
師傅領我到田里做活,除草松土。
那甜瓜的氣味越來越濃,師傅笑吟吟地摘下來和我分食。
我們并排坐在堰上,吃著瓜。
我來到小屋許久了,第一次看到他臉上的笑容。
又待了一個多星期,我才發現師傅還有另外一塊地,它在遠一些的山坡上,像我們家一樣,也是由小塊組成的。
這里種了地瓜和玉米,雖然沒有下面的小菜園那樣精細,卻也比我們家的好上許多。
莊稼并不缺水,這是一個奇跡。
簡介
《尋找魚王》是一部純凈唯美、帶有幻想色彩的兒童文學作品。
作家為當代的小讀者還原了一段被人遺忘的民間歷史,為孩子們書寫了一個富有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傳奇故事,令小讀者在富有民俗韻味和地域風情的故事中,體味愛與生命的深遠況味。
作者簡介
張煒,1956年11月出生于山東省龍口市,原籍棲霞縣。
1973年開始小說和詩歌創作。
作品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外省書》《遠河遠山》《柏慧》《能不憶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等19部;散文《張 煒散文年編》20部;文論《精神的背景》《當代文學的精神走向》《午夜來獾》;詩《松林》《歸旅記》等。
201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48卷本《張煒文集》。
1999年《古船》分別被兩岸三地評為“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和“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作者與《九月寓言》分別被評為“九十年代最具 影響力十作家十作品”。
《聲音》《一潭清水》《九月寓言》《外省書》《能不憶蜀葵》《魚的故事》《丑行或浪漫》《少年與海》《刺猬歌》等作品分別獲得多種 獎項。
新作《你在高原》獲鄂爾多斯文學大獎、華語傳媒杰出作家大獎、中國出版集團特別獎、茅盾文學獎、《亞洲周刊》年度華文小說之首等十余種獎項。
馬岱姝,四川成都人,畢業于倫敦中央圣馬丁藝術設計學院,獲設計碩士學位。
曾經為多本中、英文雜志和文學圖書創作封面和插畫,曾奪得企鵝中國公司舉辦的圖書封面設計大賽第一名。
《樹葉》榮獲2014年第八屆英國切爾滕納姆插畫獎,目前居住在巴塞羅那。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尋找魚王》中的好詞好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