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著不要再等待
活著不要再等待,因為時間就是生命,它不會因為你無知的等待而放慢腳步,人人都知道只有生命存在時,才會有美麗的世界,才會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自己美麗的青春放在等待里,等待的遺憾,我們承受不起。
一次,有位丈夫在整理妻子的遺物時,無意中發現一條絲巾,這是由高級絲絨制成的,是丈夫在出差時特意為她帶回的。
妻子在幾天前的一場意外中不幸去世了。
原來她生前從未戴過,她一直在等,她說要等到一個特別的日子才戴,可如今,她已永遠失去了機會。
的確,人生在世,為了等待,我們會錯過太多太多。
珍愛生命,珍惜時間,因為活著每天都是精彩的 .活著不要再等待,因為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可以摧毀世界上的一切,它可以把堅固的城堡化作歷史的殘跡,可以把布滿大森林的山脈變成布滿珊瑚叢的海洋。
然而,時間也可以造就一切,它可以使無知的孩子變成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可以讓即將被病魔吞噬的人重新找回青春和活力。
時間對于一個在死亡線上掙扎的病人來說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短暫的十幾秒甚至是幾秒,也許醫生就足已將他帶出死亡之谷。
抗日戰爭期間,白求恩大夫在戰爭前線奮力救死扶傷的情景仍舊銘記于心,他不顧自身,連續手術七天七夜,成功救治了幾十名傷者。
想問,為何他會有如此大的動力呢?對,這是他作為一名醫生的一種信念:時間就是生命,抓住每一秒的時間,治好每一個病人。
誠然,對醫生而言,活著不能再等待,等待意味著死亡,只有視時間如生命,善待病人,不斷地為他們尋找更好的治療方法,才是他們的職責所在。
活著不要再等待,等待不是美,只有學會駕馭時間,作時間的主人,永遠走在時間的前頭,那才是美;只有學會將時間看作生命,在生命的每一點都有精彩的一劃,那才是美。
讓我們放棄無知的等待,去追求自己的未來,永遠把時間當作自己的朋友,甚至如自己的生命,這樣才能創造更美的世界。
(二)不能忘記的過去
六十年前,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一隊又一隊的美國與英國士兵冒著槍林彈雨向前方的碉堡沖去,一個接著一個的戰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吶喊著向前奔跑,片刻,鮮血染紅了整個海灘……
六十年前,蘇聯,斯大林格勒,前線,一輛又一輛的卡車載著剛從訓練營里出來的新兵,軍官在車上喊著:“我們不需要活著的逃兵!”話剛落音,就有一枚彈片擊穿他的頭顱。
新兵們被趕下車,有的人拿到槍支,有的人則只拿著子彈,擴音器里不斷地重復一句話:“沒有拿到槍的,跟在有槍的后面,有槍的同志犧牲了,沒有槍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槍,繼續沖鋒……”
六十年前,中國,東北,某個村莊,晚上,一名光著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掛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大刀的帶子,轉過身對著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幾歲的小伙子,也有頭發斑白的老者,他們同樣背著大刀。
那中年人說:“都沒讓家里人知道吧?”眾人都沉默不語,中年人把手一揮,“那走吧。
”半個時辰后,日軍基地里慘叫聲、槍炮聲和金屬碰撞的聲音接連不斷,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憤的色彩,隨著刀的揮動不停地閃耀。
隨著最后一聲槍響,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戰爭,除了死亡和毀滅,什么都不能帶給我們。
戰爭給我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也留下了英雄,為了正義與和平而獻身的英雄,我們無法忘記,忘記戰爭,忘記死亡與毀滅,更不能、不應忘記戰爭中的英雄們,是他們結束了戰爭,停止了毀滅,用他們的死亡,代替了別人的死亡。
戰爭結束了,就讓我們來紀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國,諾曼底,猶他海灘,當年在此浴血奮戰的老兵,穿上了掛滿勛章的軍裝,走在路上,人們向他們喝彩,為他們歡呼,同時他們也發現,老兵們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羅斯,莫斯科紅場,這里是慶祝,或許應該說紀念二戰勝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場所,來自全世界的英雄們,受到各國領導人尊敬、贊頌。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國,東北,某個小鎮,一個班的學生,在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的帶領下,來到了一座紀念碑下,老人講述了當年自己殺敵、幸存、逃脫的經歷,依然是激動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熱血沸騰的歌:“大刀向敵人頭上砍去……”學生們流淚了……
紀念,為了不能忘記的過去。
「簡評」
電影手法結構緊湊以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為材料的作文在這次高考閱卷中數見不鮮,這篇高分作文能在瞬間攫取閱卷老師的眼光,其特點在于它新穎的電影蒙太奇手法和緊湊的對比結構。
文章前后呼應,首尾圓合,語言優雅凝練而富有跳躍感,歐亞兩大戰場匯于一處。
前后60年歷史相聚瞬間,圍繞“紀念”這一主題鋪陳開去,給讀者帶來一股強烈的視覺沖擊和情感震撼,考生熟練的文字駕馭能力和豐厚的文化底蘊亦展露無遺。
考場急就能有如是佳作,實屬難能可貴。
(三)一步與一生
路的兩旁氤氳著乳白色的霧氣,前面是一條悠長悠長的古道,迷離神奇。
[形象化的描寫,把人帶入迷離神奇的氛圍中。
]我準備沿著這條充滿神秘的古道去尋找自己的幸福人生,一束極細的光芒從遙遠的天際投射過來,撫摸著那歷經悠悠歲月的古道刻痕,它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一串串腳印散落在歲月的路途中,我要去尋找那決定人一生的那一步,用心去發現一個刻滿幸福的出口。
[“我要去尋找那決定人一生的那一步”,點題。
]我漸行漸遠,我漸進漸遠……
終于,我發現路在此時分成了兩個岔口,兩扇高大的門擺在面前,它們的上面鐫刻著“一步與一生”,蒼勁的字體中流淌著充滿理性的溪流。
我打開其中一扇門,發現上面雕刻著許許多多的小字,我仔細凝視,仿佛時光在這里輪回翻轉……
“曾經的莊子從這里走過,為了擺脫一個屈從權勢的社會,他推開了這扇門,然后決絕地跨了過去,做了一棵在夜里獨自守望月亮的樹。
”[活用課本(《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中例子,給人以親切感。
]“曾經的五柳先生從這里走過,為了摒棄官場的丑惡,他駕著破舊的馬車從這扇門駛過,然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使用課本中陶淵明《飲酒》詩。
]“曾經的東坡先生從這里走過,為了遺忘痛苦的失意,他穿粗衣淡定地走了過去,在荒涼的黃州‘倚杖聽江聲’,任憑人生的失意而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
[三段均用“曾經的……從這里走過”,引出三個歷史人物,句式整齊,富有文采。
]我品讀著這曾經的故事,路旁的竹林也在歌唱,我要把它譜寫成一曲滄桑而美麗的歌謠。
我又走到另外一個路口仰望另一扇門,它上面同樣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西楚霸王項羽面對劉邦的追兵從這里逃走,憶起昔日的鴻門宴,不禁哀嘆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殘忍陰險的秦檜從這里步入罪惡的深淵,殺岳飛,貶忠良,他的一生必定是一個讓人唾棄的一生,永遠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再用三個事例,從反面闡述,與前面的三個事例構成對比。
]我不想再讀下去,撫摸眼前的這扇門,滄桑而厚重。
歷史本沒有錯!錯的是他們洞開了本不應該洞開的大門,跨出了他們本不應該跨出的一步![小結上文。
]楓竹林飄蕩著幸福的歌謠,我回眸最初的那扇門,它閃著幽藍幽藍的光,我毫不猶豫地走了上去,迎接我期待的黃金般的人生!
「評點」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散文。
首先,語言優美,富于變化。
作者善用比喻,把人生
人生喻為兩扇不同的門,這就把人生這一抽象的概念,化為了具體可感的形象。
又如文章前4段,運用描寫性語言,把讀者帶入了幽美的意境之中,起到了開篇即吸引人的作用。
在主體部分,作者引入了六個歷史人物為材料,但并不嫌繁瑣,因為作者將這六個人物的事例分為兩組,構成對比,既突出了中心,又有變化。
前一組事例,用“曾經的……從這里走過”這一句式引出,具有整飭之美。
后一組事例,則用“……從這里……”引出,既整齊,又與前面的一組句式不同,加上內容的區別,使文章整飭中有變化,不顯得板滯沉悶,而是富于靈動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于使用從課本中積累的材料,《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鮑鵬山,第五冊)、《飲酒》(第三冊)信手拈來,巧妙運用,顯示出積累運用語言材料的良好功底。